<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中國臺灣網
         
        北京 多云轉晴 11 ~ 3 ℃ 北風3-4級轉4-5級/臺北 陣雨 26 ~ 2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2004年臺灣對外關系大事記

          時間:2006-08-14 16:24    來源:     
         
         

        1月

          1日,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埃雷利表示,美國已經表明反對任何影響臺,F狀的措施,包括臺灣準備舉行的公民投票。

          6日,陳水扁會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訪問團,聲稱“和平公投”是為了維持臺灣目前的現狀,避免臺灣目前的現狀被片面改變。

          臺“國安會”召開會議,決定自10日起派出四個“公投宣達團”赴美、歐、東南亞和日本,說明臺灣一定會舉辦“公投”。

          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所長內田勝久會見臺“外交部政務次長”高英茂,再次對臺舉辦“公投”表示關切。

          7日,陳水扁接見參加“美日臺三邊戰略對話”的外方人員時聲稱,民進黨主張“公投”就是避免臺灣現狀被改變。

          8日,臺“外交部長”簡又新赴馬紹爾群島,出席總統諾特就職典禮。

          9日,臺“總統府副秘書長”、“赴美公投宣達團團長”吳釗燮宣布,赴美“公投宣達團”暫緩前往美國,赴歐洲、東南亞宣達團如期啟程。

          12日,美國務院副發言人埃雷利重申,美國反對類似“公投”等片面改變現狀行動。

          16日,針對陳水扁宣布的“3·20公投”題目,美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表示,美國并不反對“公投”,但也不為任何特定“公投”背書。

          27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在與胡錦濤主席簽署的聯合聲明和聯合記者會上表示反對臺灣“公投”。

          30日,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稱,“公投”通常是用來解決非常分歧、非常困難或者非常重大的議題或問題,就當前所看到的臺灣“公投”的文字似乎既不重大、也不困難。

          2月

          6日,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幫辦薛瑞福,在“美中經濟暨安全審議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表示,臺灣所提兩個“公投”題目沒有必要。

          11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美眾議院國際關系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表示,臺灣的“公投”沒有必要;兩個“公投”題目,美國都不支持;美國也不愿見到因為“公投”而改變臺灣現狀;臺灣是個民主的地方,如他們選擇要“公投”,他們就能有“公投”。這是臺公布“公投”題目后美最高層次的表態。

          13日,陳水扁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表示,3月20日后將立即成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推動小組,在5月20日前決定派駐中國代表人選,秉持一個和平原則,針對四大議題與對岸展開談判。

          陳水扁與訪臺的基里巴斯總統阿諾特·湯簽署“聯合公報”。

          16日,陳水扁接受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聲稱,“3·20”“公投”的意義是維持臺灣現狀,如果他連任也不會改變現狀。

          27日,臺“外交部長”簡又新稱,臺已派人在孟加拉籌設“臺駐孟加拉代表處”,3月1日起正式對外掛牌運作。

          3月

          4日,陳水扁正式接任“亞洲自由民主聯盟”主席。

          8日,國民黨主席連戰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訪問表示,國親聯盟反對“臺獨”,也不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統一是可能的,國親主張兩岸維持現狀。

          13日,臺“聯合報”報道,臺“國防部”計劃向美國購買固定翼反潛機的“神鷗計劃”已開始操作。臺決定向美購買12架P-3B反潛機,并將之升級為更先進的P-3C。

          20日,美國務院發表聲明,恭賀“臺灣人民進行民主競選活動,并普遍行使民主投票權”,希望臺灣利用法律機制解決有關選舉結果的任何問題。

          26日,美國白宮發表聲明,祝賀陳水扁連任。

          日本交流協會會長服部禮次郎及臺北事務所所長內田勝久代表日方祝賀陳水扁連任。

          29日,陳水扁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表示,“將在2006年催生新‘憲法’,計劃兩年后頒布,但這是‘憲政改革’的時間表,不是獨立或改變現狀的時間表”。這是“3·20”后陳首次接受外國媒體專訪。

          30日,臺“外交部”發表聲明宣布與多米尼克“斷交”。

          美國防部通知國會,美國將向臺灣出售兩套超高頻遠程預警雷達系統及相關設施,總價值17.8億美元。

          31日,英國BBC網站刊出對陳水扁的一篇專訪,陳稱“穩定兩岸,改善兩岸關系,讓兩岸關系能夠正;,是他連任后的第一要務。

          美眾議院國際關系委員會通過提案,授權美政府協助臺灣以觀察員資格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年會。

          4月

          2日,日本“讀賣新聞”刊登對陳水扁的專訪,陳聲稱,“香港的一國兩制已經失敗”,拒絕利用這種方式實施兩岸統一,并表示在5月20日“就職典禮”時將提出兩岸關系新主張。

          5日,陳水扁會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問團,聲稱“5·20就職演說”中,會在既有基礎上提出兩岸關系的新主張,希望美國“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成為兩岸的和平使者!

          7日,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夏馨辭職,遺缺由副理事主席施藍旗暫代。

          8日,陳水扁會見德國議會“柏林——臺北友好小組”主席羅斯,請求羅發揮在議會的影響力,促使德國政府不要支持歐盟放寬或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11日,臺“行政院”批準“外交部長”簡又新的辭呈,確定由陳唐山接任。

          13日,臺“外交部亞太司副司長”陳杉林稱,澳大利亞眾議院已通過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今年世界衛生大會案。

          16日,臺新任“外交部長”陳唐山宣示“外交”工作“三大堅持”:堅持維護主權完整的“國家”地位,實現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權利;堅持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加強與美日國家的安全合作;堅持參與國際合作,善盡國際責任。

          18日,臺北縣長蘇貞昌以考察東京溫泉為名訪問日本。25日,蘇以接受韓國慶南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名義訪問韓國。據稱,蘇此行與日韓高層官員會面,傳達了陳水扁“5·20”演說的方向、臺灣的大陸政策,并希望加強與日韓的關系。

          21日,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凱利在眾議院國際關系委員會舉行的“臺灣關系法未來25年”聽證會上表示,“臺獨”會帶來毀滅性結果,美國不支持片面改變美國定義的臺海兩岸現狀。

          美國會眾議院通過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法案。

          22日,美國助理國務卿幫辦戴利在新加坡舉行的一項研討會上稱,美國不反對臺灣和中共改變現狀,但任何改變都必須是和平的,而且必須得到雙方同意。

          25日,臺“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國安會副秘書長”柯承亨赴美,就陳水扁“5·20就職演說”的兩岸關系、“修憲”議題及“駐美代表”人選、軍售等事項,與美方交換意見。

          26日,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副處長葛天豪表示,美國對于臺灣考慮改變憲法的支持是有限制的,如果臺灣對美方有限度的支持產生誤解,或所改變的憲法超出美方預期,美方將不支持。

          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許志雄訪問蒙古。

          27日,由丹麥、挪威、芬蘭、冰島等五國親臺議員組織的“北歐五國臺灣議題會議”在丹麥召開,會議通過“友臺決議”,支持臺灣取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

          28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稱,今年臺推動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一案要求投票表決,這是臺尋求參與國際組織的重大策略轉變。

          29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上任后首度施政報告稱,將以“穩定外交情勢、延續務實外交、加強國際溝通以及創新工作內容”等四大原則,作為未來外交工作推動方向。

          30日,臺“中國時報”報道,美國務院臺灣協調組顧問莫偉林、國防部和美軍太平洋總部相關人員組成的“軍政訪問團”赴臺,參與“漢光二十號演習”電腦兵棋推演。

          5月

          2日,臺“自由時報”報道,因應歐盟東擴,臺灣擬將現行“歐盟工作小組”的層級提升為“對歐事務委員會”!皻W盟工作小組”,成立于10年前,隸屬于“行政院”,由“外交部”、“經濟部”、“國科會”等17個“部”“會”組成,旨在商討對歐政策。

          4日,臺北縣長蘇貞昌赴泰國、新加坡活動。

          7日,臺“立法院”通過決議,支持當局加速推動臺灣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

          美國參議院通過協助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法案,將送布什簽署生效。

          13日,美國在臺協會宣布,美國將由眾議院國際關系員委會亞太小組主席里奇率團參加陳水扁就職儀式。

          臺“中央社”報道,臺“財政部”近日與菲律賓駐臺辦事處簽署“臺菲關務互助協定”。

          17日,臺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企圖第八次失敗。在第5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臺灣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的提案在大會表決時以133票反對,25票贊成、2票棄權,未被列入大會議程。

          18日,日本民主黨議員中津川博鄉、長島昭久等近30人成立“日本臺灣安保經濟研究會”。

          19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孟加拉國政府已關閉“駐孟加拉臺北代表處”。

          巴拉圭總統杜華德訪臺。

          20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稱,歡迎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提出的“建設性訊息”,贊賞他有關“憲政”改革不會觸及“主權”、領土和“國號”的承諾。

          美國眾議院通過2005年國防授權法案,授權轉移一艘船塢登陸艦給臺灣,并要求美國防部提升與臺灣軍事交流的層級。

          21日,臺“中華二號”衛星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成功。

          22日,美眾議員羅拉巴克等人在眾議院提出一項共同決議案,建議美政府洽請陳水扁派遣陸戰隊員赴伊拉克與美軍共同作戰。

          26日,參加陳水扁“就職”儀式的巴拉圭總統杜瓦德稱,巴政府已正式向臺提出總數1.25億美元的援助要求,較原先所宣布的5000萬美元多。另據哥斯達黎加媒體報道稱,臺當局向哥提供的外援竟被用來支付或補貼哥外交部官員的薪水。

          27日,臺“行政院長”游錫堃表示,將美國列為臺當前第一優先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并將采取更積極且開放的態度與美談判。

          美國在美洲國家組織(OAS)常務理事會上表示支持臺灣參與該組織。

          28日,呂秀蓮以“科技人權之旅”為名,率團訪問中美洲“邦交國”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并“過境”美國拉斯韋加斯和舊金山。

          6月

          1日,美國商會公布《2004年臺灣白皮書》,呼吁兩岸盡速實現直航,并建議臺灣加強與中國大陸經濟整合。

          2日,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凱利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不會尋求或歡迎臺灣派兵到伊拉克。

          臺“行政院”編列6108億軍購特別預算,以購買愛國者三型導彈、潛艇及反潛機等軍備。

          6日,呂秀蓮過境舊金山,接受美國國會人權論壇頒發的“人權獎章”。

          10日,陳水扁派“監察院長”錢復作為特使赴美,參加美前總統里根的葬禮。

          14日,高雄市長謝長廷與國際世界運動會委員會主席弗勒利希舉行簽約儀式,高雄取得第八屆世界運動會舉辦權。

          美國總統布什簽署幫助臺灣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的法令。

          16日,美國“美中經濟暨安全審議委員會”公布新年度報告,建議美國重新評估“一個中國”政策,并研究美國積極促成臺海兩岸對話的方式。

          17日,臺“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赴美考察軍購項目,將訪問華盛頓及美軍太平洋總部。

          21日,陳水扁向訪臺的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夏馨授勛,以“表彰”其為提升美臺實質關系所做的貢獻。

          24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在紐約召開記者會,聲稱臺美關系將繼續穩定友好,且有進一步改善空間。

          臺“中央社”報道,臺“監察院長”錢復密訪巴拿馬“固邦”。

          美國會眾議院國際關系委員會通過一項決議案,重申堅守“臺灣關系法”,并主張臺灣現任官員可訪美。

          27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訪問羅馬,稱歐盟是臺灣“外交”的重點,未來臺灣與歐盟的互動會更加密切。 

        7月

          3日,臺“外交部政務次長”高英茂赴基里巴斯,參加基獨立25周年慶典,并訪問圖瓦盧。

          5日,臺新任“駐日本代表”許世楷就職。

          8日,臺聯黨秘書長林志嘉赴菲律賓進行“政黨外交”。

          9日,臺“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密訪菲律賓。

          10日,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李顯龍訪臺。

          11日,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赴美,就兩岸議題與美方進行商談。

          13日,陳水扁接受法國《國際政治季刊》書面專訪時,鼓動歐盟各國或歐盟仿照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系法方式,立法保障以促進雙邊實質關系。

          15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不具約束力的涉臺決議案,內容包括重申美國協助臺灣防御的承諾,支持臺灣“正、副總統”陳水扁、呂秀蓮任內訪問華盛頓等。

          16日,中國臺北奧運代表團組成,88名選手將參加14項競賽,為臺參加奧運以來最龐大陣容。

          19日,臺“經濟部長”何美玥赴巴拉圭出席第14屆經濟合作會議,并就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進行初步架構洽談。

          23日,臺新任 “駐美代表”李大維抵美上任。

          24日,臺“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訪日,拜會部分重量級日本議員與自衛隊要員。之后,邱轉往美國,與美國務院及白宮國安會人員會晤,討論陳水扁過境美國等事宜。

          民進黨國際、中國兩大事務部負責人赴美國華盛頓,參加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25日,臺“行政院長”游錫堃表示,目前臺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美國、日本、新加坡、新西蘭為重點,美國為“重點中的重點”。

          26日,臺“立法院長”王金平赴危地馬拉,參加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國會議長論壇,中途過境紐約。

          28日,臺 “駐日代表”許世楷在日本大眾傳播研究會發表演講,聲稱“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應該早日正名為“臺灣駐日代表處”。

          8月

          1日,臺以“臺灣”名義加入隸屬八大工業國家高峰會體系下的國際網絡犯罪聯防組織,成為第35個會員。

          3日,臺“中央社”報道,臺“新聞局”在今年奧運期間將推動系列文宣,特別強調臺灣“主體性”。

          7日,雅典奧運會籌備委員會拆除臺灣在雅典國際機場手推車和電車車廂所作的凸顯臺灣“主體性”的廣告。

          8日,伊拉克庫爾德地區政府總理巴爾扎尼訪臺。

          10日,馬紹爾群島等15個臺“邦交國”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臺灣參與聯合國”的提案。

          11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宣布,前 “駐美代表”程建人出任臺 “駐歐盟代表”。

          12日,臺“行政院長”游錫堃率特使團前往多米尼加,參加新任總統費爾南德斯就職典禮,并訪問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中途在美國洛杉磯過境。

          14日,臺當局舉辦第二屆“民主太平洋大會”,有24國100多人參加。

          15日,陳水扁與薩爾瓦多總統薩卡簽署聯合公報。

          新當選的日本首位華裔參議員蓮舫訪臺,表示將努力促進臺日間的“外交”關系。

          16日,臺“中國時報”報道,臺美已達成共識,美將在明年宣布向臺出售4艘“宙斯盾”艦,臺海軍最早在2011年就可獲得第一艘“宙斯盾”艦。

          18日,臺“行政院長”游錫堃在洪都拉斯國會演說時首度使用“Taiwan,ROC”,并前后說了15次。

          澳大利亞外長唐納表示,如果海峽兩岸爆發戰爭,澳大利亞政府沒有義務幫助美國協防臺灣。

          22日,新加坡新任總理李顯龍表示,如果臺海沖突是由臺灣方面所挑起,新加坡不會支持臺灣。

          25日,臺“行政院長”游錫堃自中美洲返臺途中,以躲避艾利臺風為名,過境日本沖繩那霸機場,與沖繩縣副知事牧野浩隆晤談,強調臺灣和琉球的地緣密切關系,交流活動頻繁。

          日本“自民黨青年局及地方黨部青年干部訪問團”一行95人赴臺活動。這是日自民黨近年訪臺規模最大的一次。

          30日,陳水扁展開“共創雙贏、胸懷世界”之旅,訪問巴拿馬、伯利茲,并過境美國夏威夷、西雅圖。

          31日,臺灣與美國正式簽署協議,加入美國“集裝箱安全計劃”。根據協議未來美國將派員常駐高雄港,事先查驗輸美的集裝箱,以加強反恐。

          9月

          1日,中國臺北奧運代表團在本屆奧運會取得二金一銀一銅的佳績,凱旋返臺。

          臺灣與韓國簽署“臺韓雙邊航空運輸不定期期航線協定”。

          3日,陳水扁在伯利茲訪問時聲稱,“‘中華民國’‘國號’的最好簡稱就是臺灣”。

          5日,意大利國會友臺小組主席藍帝率執政聯盟國會議員訪臺。

          8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稱,臺灣未來在參與國際活動時,將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使用“臺灣”。

          臺新任 “駐歐盟代表”程建人宣誓就職。

          9日,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稱,臺擔心歐盟取消對中國大陸的武器禁運,正積極透過管道加以阻止。

          12日,陳水扁夫人吳淑珍隨“中國臺北殘障奧運代表團”赴希臘參加雅典殘障奧運會。

          14日,巴拿馬銷路最大的“新聞報”,以頭版頭條報道了臺灣捐贈巴拿馬巨額經費落入私人口袋的內幕。

          15日,陳水扁與聯合國記者協會舉行視訊記者會,聲稱“聯大2758號決議案只處理了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并未賦予它在聯合國代表臺灣人民的權利”,國際應正視臺灣參與聯合國問題,就臺灣參與聯合國議題進行辯論。

          臺灣“聯合報”報道,臺“外交部”與涉外相關“部”“會”已研議對外使用名稱準則,未來臺與“邦交國”往來文書將優先使用Republic of China(Taiwan),與“無邦交國”往來文書優先使用“Taiwan”。

          16日,臺灣要求加入聯合國企圖再度失敗。在59屆聯大總務委員會討論臺灣參與聯合國提案時,總共115國代表發言,其中94國反對,21國贊成,臺灣問題議案未列入大會議程。

          17日,美國及臺灣媒體報道,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幫辦凱澤因涉嫌向臺灣情治人員泄漏機密而被捕。

          臺“經建會”官員表示,臺已與以色列副總理奧爾默特進行交流,確定雙方除將推動簽署投資保障協定,更將朝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發展。

          18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緊急赴美。在前往中美洲格林納達探視颶風災情后,20日在美國巴爾的摩市主持北美地區工作協調會。據臺灣媒體報道,美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幫辦薛瑞福將與陳見面討論“凱澤案”。

          21日,陳水扁接見2004年亞太經合組織秘書處執行主任馬里奧·阿塔薩時宣布,將派“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參加智利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3日,臺新任駐歐盟代表程建人稱,將會通過各種管道敦促歐盟維持對中國大陸的武器禁運。

          24日,臺“行政院長”游錫堃稱,落實臺灣“主體性”的方針已經確定,將要求臺“外交部”及相關各“部”“會”在公文書中一律稱對岸為“中國”。

          新加坡外長楊榮文在聯大發表演講時稱,臺灣某些集團推動獨立是非常危險,因為這會導致與中國大陸的戰爭并將其他國家卷入。國際社會不應允許海峽兩岸關系惡化并失控。

          27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針對新加坡外長楊榮文在聯大的反“臺獨”發言,用臟話攻擊新加坡,稱新是“一個鼻屎大的國家”。

          29日,臺“中國時報”報道,今年臺在美舉辦“雙十”酒會的請柬在“中華民國”后加注了“臺灣”。

          30日,美國務卿鮑威爾接受媒體詢問表示,解決臺灣問題的條件是“必須讓兩岸都能接受”。

          10月

          2日,臺日間年度最重要的安保及政經會議“臺日論壇”在臺北召開,主要議題為建立臺日安保對話機制。該論壇于2002年在臺“總統府”授意和支持下建立,目的是與日本高層及民間建立對話平臺。

          3日,臺“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在“臺日論壇”上聲稱,臺灣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是臺灣首次作這樣的表態。

          4日,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接見歐盟執委會行政官員訪問團時稱,美國國會通過的“臺灣關系法”是美國對臺政策的重要基本文件,歐盟也應考慮通過相同的文件。

          “美臺國防工業會議”在美鳳凰城舉行,臺“國防部副部長”霍守業、美副助理國防部長勞利斯、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出席。

          5日,美國防部主管亞太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幫辦勞利斯稱,臺灣軍購預算如果無法過關,會使各國懷疑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臺灣會被外國朋友視為負擔,而非伙伴。

          臺“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反對“一中”廣告。

          8日,李登輝以視訊方式向“臺灣制憲運動”與美國臺灣國際關系中心在美參議院舉辦的“臺灣‘憲法’改造與美中臺關系”研討會發表演講,鼓吹臺灣“制憲”的必要。

          9日,臺“中國時報”報道,美國國防部最近已同意出售高速反輻射導彈(HARM)給臺灣,但另一項聯合制導攻擊武器(JDAM)導引套件仍待決定。

          60余位旅居海外的臺灣人在華盛頓舉行“世界臺灣人代表國是會議”,通過宣言稱今日臺灣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內推動‘國家制憲’,外尋求國際承認”。

          12日,臺“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主委”楊黃美幸稱,臺當局正在展開一項“正視大陸架主權”的計劃。若經調查臺灣的大陸架超過了200海里,臺將考慮通過“友邦”向聯合國提出對周邊大陸架的“主權主張”。

          13日,臺“外交部”表示,世界醫師會于5日至9日在東京召開的年度會員大會上,通過了臺灣會籍名稱變更為“臺灣醫師會”。

          16日,臺“國防部副部長”蔡明憲在臺灣安保協會和亞洲安保論壇舉辦的“亞洲安保的現狀與展望”研討會上發表演講,聲稱臺美日應將對話機制提升到“官方或半官方”級別,亞太國家共同建立導彈防御系統。

          24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訪臺。

          臺“外交部次長”高英茂稱,臺灣應提出加入聯合國完整論述,尋求國際社會支持加入聯合國。

          25日,美國務卿鮑威爾在北京接受香港鳳凰電視和CNN采訪時重申美不支持臺灣獨立,并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不是獨立的國家,不享有一個國家的主權,這是美國堅定的政策;兩岸雙方應尋求增進對話,向前朝將看到和平統一的那一天走去”。

          韓國前總統金泳三訪臺。陳水扁請金促成臺韓日建立安全對話與論壇的機制。

          27日,臺“外交部”針對鮑威爾“臺灣不享有國家主權”講話發表五點聲明,繼續聲稱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28日,薩爾瓦多外交部表示,對民間企業要求和中國建立貿易關系會加以研究。

          31日,臺“中央社”報道,世界衛生組織將修訂《國際衛生條例》,臺積極透過友好國家爭取修訂后的全球最新衛生規范納入臺灣。

          11月

          1日,臺“自由時報”報道稱,52名英國議員簽署“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世衛組織”的提案。

          3日,臺“外交部長”陳唐山與瓦努阿圖總理沃霍爾在臺北簽署“建交公報”,并首次使用“中華民國(臺灣)”稱呼。

          4日,陳水扁、呂秀蓮祝賀布什、切尼連任。

          10日,針對陳水扁在“國安會議”上就兩岸關系發表的十點講話,美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美國歡迎其中有建設性和正面的部分,并敦促兩岸借機會展開對話,尋求和平解決歧見。

          瓦努阿圖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其內閣會議作出決議,撤銷在臺北簽署的瓦臺“建交公報”。

          11日,帕勞總統雷蒙杰索訪臺。

          13日,由歐盟各國親臺議員和臺“外交部”共同發起的馬可波羅俱樂部在倫敦成立,并召開第一屆年會。

          日本政府決定,將從明年3月下旬開始對來自臺灣的游客實施為期半年的免簽證制度。

          14日,陳水扁聲稱,只有泛綠“立委”過半數,他要推動以“臺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15日,瓦努阿圖總理沃霍爾在電視上發表聲明,聲稱“維持臺瓦建交”。

          臺“內政部長”蘇嘉全率團參加在夏威夷舉行的“亞太國土安全峰會”,稱臺灣絕不會缺席國際反恐行動。

          16日,臺灣在智利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廣告片,因宣傳臺灣“國家”形象遭大會停播。

          18日,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赴智利首都圣地亞哥,代表臺灣出席本屆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領導人會議。

          瓦努阿圖內閣會議再次作出決議,撤銷瓦臺“建交公報”。

          19日,陳水扁會見日本交流協會會長服部禮次郎時稱,維持亞太地區和平穩定,臺美日有共同利益;臺灣有幸能事先向日方提供中國核潛艇“入侵”日本領海的情報。

          21日,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結束密訪歐洲行程返臺。吳在一周時間里訪問了德法等四個國家,重點是解釋臺灣的大陸政策。

          臺“駐英國代表”田弘茂卸任,遺缺由臺駐岡比亞“大使”林俊義接任。

          22日,陳水扁向捷克前總統哈維爾頒授“特種大綬景星勛章”。哈維爾表示會繼續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同時邀請陳水扁訪捷。

          23日,臺“行政院長”游錫堃接受德國媒體專訪時聲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憲改’屬于內政,他國不應干涉”。

          “亞洲主要城市網”大會確定臺北擁有2005年優先主辦權。

          24日,陳水扁會見世界醫師會會長柯博、副會長文太俊時表示,希望世界醫師會發揮影響力,促請美、韓政府等支持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

          “日本·臺灣安保經濟研究會”通過“尊重支持遵從臺灣民意的‘制憲’、‘正名’”、“支持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五項決議案。

          28日,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譚慎格在參加臺灣“新憲法”研討會時稱,臺灣要建立新的“國家”,必須“先強化國防力量,增強人民保衛祖國的決心”。

          29日,美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對記者發表談話表示,美國十分嚴肅地看待陳水扁在2000年以及今年“就職”講話中的承諾,尤其是在“制憲公投”的問題上;其他任何的設想或方案是否與上述承諾相抵觸,陳水扁必須予以解釋;美國反對臺灣舉行“任何試圖改變臺灣現狀或走向獨立的‘公投’”。

          臺“外交部長”陳唐山約見澳大利亞駐臺代表孫芳安稱,澳大利亞削減對瓦努阿圖的經濟援助是意圖介入瓦內政,阻撓臺瓦“建交”。

          30日,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會議在中斷六年后在華盛頓召開,臺“經濟部政務次長”陳瑞隆、美國貿易代表署副貿易代表薛納主談。

          臺“自由時報”報道稱,臺“外交部”與援外單位“國合會”正執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蒙古合作基金”計劃,這是臺首度執行國際組織的合作計劃,援外工作由單純的“捐助者”轉型為“執行者”。

          12月

          1日,臺韓正式復航。

          4日,臺“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稱,臺日合作基礎取決于日方是否有決心扮演穩定力量。

          5日,陳水扁在記者會上聲稱,為“厘清中國與臺灣之間的區別”,應以臺灣名義參與國際社會;“所有‘駐外館處’爭取‘正名’為‘臺灣代表處’”,“在國際上容易與中國混淆的相關單位逐一正名,率先由國公營事業著手”。

          臺“外交部長”陳唐山在演講時聲稱,“面對中共全力封殺臺灣”,臺灣“外交”未來要結合韓國,“在亞洲建構一條防衛線”。

          6日,美國務院副發言人埃雷利表示,臺灣領導人陳水扁更改臺灣公營事業或駐外經濟文化代表處名稱的舉動是要單方面改變臺灣現狀,美國不支持這種舉動。

          10日,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在接受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專訪時表示,臺灣是中美關系最大的“地雷”;“臺灣關系法”僅要求美國在太平洋有足夠的實力來嚇阻攻擊,但并沒有規定美國必須防衛臺灣。

          11日,瓦努阿圖國會通過了對總理沃霍爾的不信任案,并選出新總理,瓦臺“建交”鬧劇終結。

          12日,臺“邦交國”格林納達總理基思·米切爾訪問大陸,返國后表示,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符合格的最大利益。

          14日,馬紹爾群島總統諾特訪臺,雙方就臺金援事宜進行商談,并為陳水扁明年訪太平洋“邦交國”鋪路。

          16日,日本官房長官細田博之宣布,日本決定將向李登輝發放入境簽證,允許李于2004年底赴日觀光。

          18日,臺“中央社”報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證實,該組織已同意臺灣為其貿易委員會的專案觀察員,但名稱仍為“中華臺北”。

          21日,美國在臺協會發言人證實,美將于明年派遣現役軍官赴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擔任軍事技術聯絡事務組組長。

          25日,臺“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稱,臺美關系進入新磨合期。

          27日,李登輝以觀光名義赴日本名古屋、大阪等地活動。

          臺“自由時報”報道,臺當局高層官員透露,布什政府在圣誕節前曾派具有一定地位的“重要代表”密訪臺北,并會見陳水扁,傳達美臺關系穩定不變信息。

           

        (來源:中國網 作者:劉澤芳)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