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3日,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條例”,4年內將投資5000億元新臺幣用于公共建設。
18日,臺灣當局首次推出的消費券正式在全臺灣各縣市同步發放,島內每人可領3600元新臺幣,指定用于消費。
23日,臺灣“經濟研究院”大幅下修2009年臺灣經濟增長預測值,由去年11月的4.11%修正為0.89%。
2月
1日,臺灣當局公布“振興經濟新方案”,預計投入3200億元新臺幣救經濟。
6日,馬英九宣布啟動“2009旅行臺灣年”。
12日,島內6大工商團體發出聯合聲明,呼吁呼吁臺灣當局盡快與大陸簽署兩岸綜合經貿協議(CECA)。
24日,臺灣“外交部”表示,已經鎖定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推動簽訂雙邊FTA(自由貿易協定)。
3月
5日,臺灣“經濟部長”尹啟銘宣布,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整合召集人將由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出任,并同時籌設“臺灣記憶體公司(TMC)”,其中臺當局持股將少于5成,預定在三個月內與美光、爾必達等企業完成談判,六個月內成立新公司。
6日,臺灣“行政院長”劉兆玄提出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三不三要”原則: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農產品和大陸勞工;要透過協商解決關稅問題,要同時與東盟洽談FTA,要在WTO精神架構下擱置爭議。
12日,臺灣“經濟部”啟動“臺灣會展躍升計劃”,希望將臺灣打造成“亞洲會議展覽重鎮”。
14日,由安利中國公司組織的“心印寶島萬人行”營銷精英旅游團首發團1600名大陸游客搭乘郵輪啟程前往臺灣旅游,給臺灣帶來約6.6億新臺幣的商機。
19日,臺灣舉辦首場“ECFA溝通研討會”,“經濟部長”尹啟銘首度公布“ECFA草案”,包括領域、開放、爭端3部分。
25日,WTO公布2008年主要國家和地區商品貿易排名,臺灣出口排名從去年第16名下滑至第18名,進口從第17名下滑至第18名。
4月
10日,臺灣“立法院”通過“2009年度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總額達1491億元新臺幣。
14日,臺灣“行政院”決定,在4年5000億元新臺幣擴大公共建設項目中,綠色環保經費不得低于10%。
26日,第三次“陳江會”簽署《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以及《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并就大陸企業赴臺灣投資事宜達成共識。
5月
7日,臺灣“行政院”啟動“精致農業健康卓越方案”,4年內將投入242億元新臺幣,預估2012年精致農業產值將達1589億元新臺幣,創造3.1萬個就業機會。
12日,臺灣“行政院”完成“大陸地區人民來臺灣投資許可辦法草案”審查,陸資握有實際控制權或經第三地轉投資持股比例為30%即適用本辦法,首波開放中草藥等99個項目。
14日,臺灣“行政院”通過“文化創意發展方案”,未來4年將投入275億元新臺幣,將臺灣打造為亞太文創產業交流中心,預計在2012年產值達1萬億元新臺幣,增加20萬就業人口。
15日,首屆海峽論壇在福建舉行,主題是“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來自臺灣25個縣市、20多個界別的8000多人參加了大會。
6月
2日,臺灣美國商會公布“2009年臺灣白皮書”,贊揚臺灣落實兩岸定期直航、擴大兩岸經貿交流等突破性成就,認為“ECFA是經濟上的必要手段,不該被過度政治化”。
30日,臺灣“經濟部”公布“大陸地區人民來臺灣投資業別項目”,共計100項,即日起受理陸資赴臺灣設立公司、投資公共工程、購買房地產。
7月
3日,臺灣“中央銀行”公布6月底外匯存底為3175.64億美元,較5月底增加49.22億美元,繼續創歷史新高。
15日,馬英九簽署WTO下的“政府采購協定”(GPA),標志臺灣正式加入跨國際的政府采購機制,成為第41個締約方。
17日,臺灣當局編列420.46億元新臺幣發展生物科技、觀光、綠色能源等六大新興產業。
29日,臺灣“經濟部”公布的ECFA研究報告指出,兩岸簽署ECFA將有助于臺灣經濟增長率提高1.65—1.72%,就業人口增加26.3—27.3萬人。
31日,臺灣“經濟部”注冊成立“臺灣創新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TIMC)”,主要任務是對臺灣內存產業進行整合以協助取得自有技術。
8月
6日,臺灣“行政院長”劉兆玄接受專訪表示,臺灣考慮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不過目前沒有時間表”。
8日,莫拉克臺風強烈侵襲臺灣,引發強降雨、泥石流,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
16日,臺灣成立“災后重建推動委員會”,親自擔任“主委”的劉兆玄隨后宣布基礎重建、產業重建、家園重建及救災補助金等4個重建方案。
29日,臺灣“行政院”決定分4年編列災后重建特別預算,2009—2012年每年編列585億、391億、193億、31億元新臺幣,總計1200億元。
9月
8日,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09年全球競爭力排名顯示,臺灣從去年的17名上升到12名。這是臺灣連續4年下滑后的首次回升,也是近4年來的最佳名次。
10日,臺灣“行政院”改組。新任“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將以行動、重建、振興經濟為目標帶領新“內閣”。
24日,臺灣當局通過2010年度總預算案、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及莫拉克風災重建特別預算案,加上其他特別預算案,共舉債新臺幣5162億,創歷史新高。
28日,由于創業后代的財務糾紛,有54年歷史的臺灣永和“世界豆漿大王”以6000萬新臺幣拍賣。
10月
12日,臺灣“行政院長”吳敦義出席“府院黨”五人小組會議,宣示即將重啟“南星計劃”,藉由填海造陸、擴大高雄發展腹地。
22日,臺美在華盛頓簽署“美國牛肉輸臺議定書”。次日臺灣“行政院衛生署”宣布,大幅放寬美國帶骨牛肉、內臟、絞肉等部位的進口。此舉在島內引發強烈反彈,掀起了“美國牛肉風波”。
29日,臺灣當局成立“新能源推動委員會”,由“政務委員”梁啟源擔任召集人,“經濟部”負責作業,主要目標是推動綠能產業發展。
30日,臺北日本工商會首度發布政策白皮書,支持兩岸簽署ECFA,并呼吁臺灣日盡快簽署FTA。
11月
4日,臺灣經濟部門與微軟簽署合作備忘錄。微軟將在臺灣設立“軟件與服務卓越中心(SSEC),這是微軟推出結合計算機、手機與電視連接裝置的云端技術后,在亞洲成立的第一個中心據點。
14日,鴻海集團下屬的群創光電與奇美電子宣布達成協議,將組建“新奇美”公司!靶缕婷馈碑a能將超越友達,成為臺灣最大面板廠,并躋身全球面板第三大廠。
16日,臺灣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代表陳沖分別與大陸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代表劉明康、證券及期貨監督管理機構代表尚福林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代表吳定富簽署了《海峽兩岸銀行業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海峽兩岸證券及期貨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和《海峽兩岸保險業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
26日,臺灣“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一致投票反對“經濟部”要求當局向臺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IMC)注資的提案,這是臺當局主導的力圖重建本土內存工業改革的計劃第四次遭到其他部門的反對。
12月
6日,臺灣當局宣布將在5年內投入預算逾21億元新臺幣,整合各“部會”資源,全力推動電子書產業,計劃在2013年促成臺數字出版產業產值達1000億新臺幣。
22日,在臺灣中舉行的第四次“陳江會”上,兩會分別簽署了《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協議》、《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協議》、《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等三項協議,并達成下次陳江會商談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知識產權的共識。
29日,臺灣“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經濟部”準備參照日本做法,研擬產業再生立法,為未來產業再造建立法制基礎。
29日,臺灣“立法院”協商決定,將在下周修法明文限制牛絞肉及內臟進口,推翻臺美先前已簽訂的議定書。此舉引起了美方的高度不滿,給臺美關系發展帶來了變數。(王敏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點擊更多資訊進入|七日回顧| |臺灣百科| |文獻資料||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