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中國臺灣網
         
        北京 多云轉晴 11 ~ 3 ℃ 北風3-4級轉4-5級/臺北 陣雨 26 ~ 2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臺灣原住民歷史大事紀年表(17C)

          時間:2006-08-18 12:07    來源:     
         
         

          1603年 荷蘭人韋麻郎率軍艦到澎湖,要求通商互市。
          1620年 “臺灣”一詞首次出現于明朝政府往來公文書中。
          1621年 明人顏思齊、鄭芝龍屯聚臺灣,做為擴展勢力的根據地。
          1622年 荷人艦隊進駐澎湖,于媽宮紅木埕建木柵城。
          1623年 荷蘭人于大員(今臺南安平)筑木柵城;次年,旋因澎湖情勢告緊,無暇他顧而破毀。
          1624年 荷蘭退出澎湖,積極轉進臺灣,于今臺南安平重建城砦奧倫治城(1627年更名為熱蘭遮城)。
          1625年 荷蘭人以布匹向原住民交換新港社的赤崁地,并筑普羅民遮城。
          1626年 西班牙人進駐臺灣北部雞籠(今基。,作為西人遠東貿易之據點。
          1627年 荷蘭傳教士甘第亞士到臺南西拉雅平埔族新港社傳教。
          1628年 西班牙人進駐滬尾(今淡水),筑圣多明哥城(今紅毛城)并在當地傳教。
          1630年 七歲的鄭成功到中國的祖籍地。同年,鄭芝龍開始招募閩地饑民來臺拓墾。荷蘭駐臺灣總督奴易茲派兵鎮壓新港社原住民。
          1632年 西班牙船只遇臺風漂至蛤仔難(今宜蘭),當地原住民成功伏擊了該船。西班牙人由淡水河入臺北平原。
          1634年 西班牙占領蛤仔難(今宜蘭),并于當地及三貂角建教堂以傳教。
          1635年 荷蘭用武力征服臺南西拉雅平埔族麻豆社,平埔族人因而掀起反荷大抗暴。
          1636年 臺南西拉雅平埔族蕭壟社為荷蘭人所征服。荷蘭人對原住民采懷柔政策,召集安平(今臺南)以北十五社,以南十三社的代表,成立“地方議會”處理原住民事務。荷蘭傳教士甘第亞士于新港社廣設學校,教授原住民羅馬拼音。
          1639年 蘇鳴崗招募中國移民來臺拓墾。
          1640年 荷蘭于原住民區實施瞨社制度,利用漢人征收賦稅。
          1641年 荷蘭人召集平埔族人成立地方議會。
          1642年 荷蘭驅逐臺灣北部西班牙人勢力,臺灣西海岸全部為荷人統治。荷軍攻擊大武壟社(今臺南縣大內鄉)。
          1644年 荷蘭人盤據北臺灣,并準許漢人在雞籠、淡水定居。
          1645年 荷蘭召集原住民平埔族長老,成立評議會。
          1646年 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起師海上,次年屯兵鼓浪嶼,以反清為其職志。
          1648年 荷蘭人于赤崁、麻豆設立學校,教育平埔族人。
          1652年 漢人郭懷一糾集民眾反抗荷蘭暴政,并攻普羅民遮城(今臺南赤崁),失敗陣亡。
          1653年 荷蘭人增建普羅民遮城炮臺(即今之赤崁樓),以加強防御工事。永明王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1656年 清廷實施海禁,沿海民生困苦,居民相率走險臺灣者眾。
          1661年(明永歷十五年) 鄭成功以何斌及澎湖游擊洪暄為前導,直攻臺灣鹿耳門。荷人投降后,鄭成功于臺灣立“東都”,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在臺統治權于是鞏固。
          1662年(永歷十六年) 鄭成功歿,其子鄭經繼位,改“東都”為“東寧”。
          1664年(永歷十八年) 鄭經棄金門、廈門,退守臺灣,陳永華助鄭經建設臺灣,同時將中國營建農業技術正式傳入臺灣。
          1666年(永歷二十年) 臺灣第一座孔廟“全臺首學”于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廣設學校,并頒布學制定科舉法,臺灣的開發和建設于是進入一個新時代。
          1668年(永歷二十二年) 明鄭參軍林圯率眾入墾南投水沙連社,遭當地原住民殺害。
          1670年(永歷二十四年) 應鄭經邀請,英指揮官克利斯普率船駛抵臺灣東寧,并寫信給鄭經,請求通商,雙方成立通商條款三十七條。此為英國人第一次來臺。
          1671年(永歷二十五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3年(永歷二十七年) 沈光文避居臺南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灣社(今臺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永歷二十八年) 鄭經鑄造永歷通寶銅錢,并制訂文武百官制。
          1677年(永歷三十一年) 南安人魏善安,候堪民等人進入大涂師莊(今嘉義縣六腳鄉)進行開墾。
          1678年(永歷三十二年) 清廷重申遷界之令,在中國東南沿海駐兵筑寨,沿海數千里沓無人煙,打擊明鄭經濟。
          1680年(永歷三十四年) 鄭經西征清朝失敗,退回臺灣。參軍陳永華逝世,為臺灣文教的重大損失。
          1681年(永歷三十五年) 鄭經歿,侍衛馮錫范弒世子鄭克臧,擁戴次子鄭克爽繼位,為歷史上著名之“東寧事件”。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施瑯率兵攻打澎湖,臺灣納入清廷版圖。施瑯并受冊封為靖海將軍。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清廷頒布禁止渡臺令,下詔臺灣隸屬福建省,下設一府三縣(臺灣府及臺灣、諸羅、鳳山三縣)。施瑯奏請清廷加封媽祖為天后,以感念媽祖對其攻略澎湖時之護佑,澎湖媽祖宮于是正名為天后宮,為全臺第一座媽祖廟。同年,并于臺灣府建天妃宮(今臺南大天后宮)。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臺灣詩社之肇始。林謙光完成《臺灣紀略》。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麻豆、目加溜灣、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平埔族子弟漢文。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臺灣正式開科考試。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 王喜著《臺灣志稿》刊行。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 商人陳文、林侃遇風暴漂至岐萊(今花蓮),后與原住民約定交易買賣,為漢人到東部的鼻祖。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 臺北大地震,盆地部分地塊下陷,海水入侵形成關渡大湖,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等社原住民紛紛走避。臺灣廈門兵備道高拱干纂修完成《臺灣府志》。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 臺灣知府靳治揚于府治(今臺南)設“熟番”社學,為平埔族社學之濫觴。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 施瑯逝世,清廷頒布的禁止渡臺令漸弛,惠、潮二州客籍人士紛紛入墾臺灣。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 杭州人郁永河至臺灣西部探險,足跡遍布各原住民聚落,并于第二年完成《裨海紀游》,成為后人研究臺灣平埔族及原住民的重要史料之一。

        (來源:原住民基本資料庫)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