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中國臺灣網
         
        北京 多云轉晴 11 ~ 3 ℃ 北風3-4級轉4-5級/臺北 陣雨 26 ~ 2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臺灣原住民歷史大事紀年表(18C)

          時間:2006-08-21 13:22    來源: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笨港(今北港)十寨居民合資建筑天妃廟,后因笨港溪改道,北港及新港居民都在爭媽祖廟的正統。
         
        1701年(康熙四十年) 福、客移民入墾臺中大甲地區,爾后漢人與原住民道卡斯族爭食田園,常生各種沖突。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 漳州人向大肚溪附近的平埔族購買田地,拓墾大肚莊(今臺中大肚鄉)。
         
        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 臺灣、諸羅縣民招徠福建汀州人入墾羅漢內、外門(今高雄縣),此為全臺客家人較早墾居之地。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 諸羅知縣諸羅木柵城(今嘉義)。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泉州開墾集團陳賴章墾號入墾大佳臘地方(今之臺北市及部分臺北縣區域),臺北盆地之墾拓事業于焉興起。
         
        1711年(康熙五十年) 清廷重申嚴厲禁止客家人無照偷渡來臺。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遼左金人周元文完成《重修臺灣府志》。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 清廷聘耶穌會傳教士來臺測量并繪制西岸地圖。周鍾瑄上任諸羅縣令,對彰、嘉地區之開拓建設貢獻頗多。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諸羅縣令周鍾瑄建諸羅、打貓、哆啰嘓、大武壟四社的平埔族人學校,以教化原住民。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岸里社原住民阿莫等入墾貓霧栜一帶平原之地(今臺中縣、市地區),為臺中平原開發之發軔。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福建人陳夢林應周鐘瑄之聘,完成《諸羅縣志》之匯編?《諸羅縣志》為臺灣現今所有方志中,最重要之一本。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半線施世榜筑八堡圳(今彰化縣內),此圳為清領時期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設。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 巡道梁文瑄于今臺南建海東書院,為全臺規模最宏偉的書院。臺灣府學貢生陳文達完成《鳳山縣志》及《臺灣府志》之編纂。
         
        1721年(康熙六十年) 朱一貴于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反清起事,失敗被捕處死。由朱一貴事件蘊釀出臺灣南部?托刀,規模龐大,為臺灣史上首次?托刀肥录。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清廷平阿里山、水沙連各原住民抗暴。清廷立石畫界,不準漢人擅越界限到原住民地區開墾,以杜絕漢人與原住民沖突、糾紛的發生,但效果不彰。
         
        1723年(雍正元年) 清廷于臺灣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并改建諸羅縣木柵為土城,為臺灣第一座土制城樓。
         
        1724年(雍正二年) 清廷重修頹圮荒廢的淡水紅毛城,使得此座城堡之古老風貌能夠保存至今。福建漳浦人藍鼎元完成《平臺紀略》,對清廷之治臺政策,頗多建言。
         
        1725年(雍正三年) 清廷下令禁止砍伐樟樹,以防止漢人因入山采伐樟樹,侵入原住民聚落而引起流血沖突。(注︰樟樹、蔗糖、茶樹為清代臺灣之寶)
         
        1727年(雍正五年) 清廷增設澎湖廳,加強對澎湖之治理。
         
        1728年(雍正六年) 臺漢御史夏之芳輯臺地科舉優良文章匯編《海天玉尺》,為當代讀書人應考寫作的優良范本。
         
        1729年(雍正七年) 粵人廖簡岳進入拳山堡(今臺北公館至新店一帶)拓墾。
         
        1730年(雍正八年) 福建人陳倫炯參考前人描述并親自實地考查而撰寫《海國聞見錄》,為一本圖志豐富的史地書籍,并首度提到“平埔”族。
         
        1731年(雍正九年) 道卡斯族大甲西社聯合樸仔籬社等八社反清,事件經七個月始討平,事后清廷改大甲西社為德化社。
         
        1732年(雍正十年) 清廷規定凡有田產且循規蹈矩者,準攜眷來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清廷諭令臺灣文武官員,年滿四十且無子嗣者,可攜眷來臺。安溪人進辟拳山堡驅趕客家人,在今臺北公館建立公館莊。
         
        1735年(雍正十三年) 彰化眉加臘社原住民的反抗事件層出不窮,北路副將靳光瀚在次年領兵鎮壓。
         
        1736年(乾隆元年) 四川周于仁與湖廣的胡格共同編撰《澎湖志略》,內容包羅萬象,凡有關的地圖、宮廟、文物風俗、詩賦等,皆有詳盡敘述。
         
        1737年(乾隆二年) 清廷嚴禁漢人擅娶原住民婦女,以防漢人藉通婚之便利,侵犯原住民土地。
         
        1738年(乾隆三年)艋舺(今萬華)泉州人創建龍山寺,全部工程于乾隆五年完成,遂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1739年(乾隆四年) 泉州人林耳順入中港社(今苗栗竹南)拓墾。
         
        1740年(乾隆五年) 漳州人郭錫塯開鑿塯公圳(今臺北地區),至今公圳仍在,只是被埋在新生南路地下。
         
        1741年 (乾隆六年) 劉良璧完成《臺灣府志》之重修。
         
        1743年 (乾隆八年) 泉州人張啟祥開辟淡水廳木柵莊。
         
        1744年 (乾隆九年) 因受漢人開墾威脅,平埔族之西拉雅族大武壟社自焦吧哖(今玉井)地方,遷移至荖濃溪及楠梓仙溪流域(今高雄縣境內)。
         
        1745年 (乾隆十年) 清廷詔準臺灣移民攜眷入臺。
         
        1746年 (乾隆十一年) 臺灣漢御史范咸完成《續修臺灣府志》。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客家人入墾貓里(今苗栗),客家人開始進入東勢角(臺中東勢)開墾,與原住民發生流血沖突。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清廷再度停發準許攜眷來臺執照。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晉江吳洛拓墾臺中盆地;福建人林成祖開辟擺接一帶(今臺北縣新莊市)。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臺灣各廳縣立“番界”一石于原住民部落邊界,禁止漢人出入。漳州移民于芝山巖(今臺北士林)建立惠濟宮。
         
        1755年 (乾隆二十年) 林成祖鑿大安圳,灌溉今臺北縣土城、中和、板橋一帶田地?福佬人賴基郎等開墾大姑陷(今桃園大溪)。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諸羅人王克捷中進士,為史上首位登第的臺灣人。
         
        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 清廷令管轄所及的平埔族人學習漢俗、改用漢姓。
         
        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 福佬人林天生拓殖淡水廳石壁湖(今臺北縣中和市)。
         
        1764年 (乾隆二十九年) 余文儀、王瑛曾分別完成刊行《臺灣府志》、《鳳山縣志》。
         
        1767年 (乾隆三十二年) 澎湖通判胡建偉完成《澎湖紀略》十二卷,對于澎湖史料的保存功不可沒。
         
        1768年 (乾隆三十三年) 淡水林漢生入墾蛤仔難(今宜蘭)遇害,此后十余年,無人敢入蛤仔難。
         
        1770年 (乾隆三十五年) 泉州人入墾柑園地(今臺北縣樹林鎮),北部地區?鸵泼駹幍貨_突就此揭開序幕。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匈牙利人莫利斯?貝尼奧斯基抵臺灣東北海岸,返歐后,將他寫的旅臺見聞游記介紹給西方人,并于倫敦結集出版。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永安大圳(今臺北板橋一帶)及大坪林圳(今臺北新店一帶)分別完工。
         
        1773年 (乾隆三十八年) 朱景英出版《海東札記》。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客家移民開辟淡水廳樹紀埔(今新竹竹東)。
         
        1776年 (乾隆四十一年) 淡水廳芝蘭堡(今臺北士林)農民與凱達格蘭平埔族人合作開鑿水硯頭圳,便利周圍的農田灌溉。
         
        1777年 (乾隆四十二年) ?鸵泼駹幍畯d海山堡柑園地一帶(今臺北縣樹林鎮內),客家人失敗,流亡到竹塹。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漳州人林應寅(板橋林本源家始祖),定居淡水的新莊。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泉州人移墾彰化水沙連堡集集(今南投縣境內)一帶。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福佬人與凱達格蘭秀朗社人訂約,開墾拳山堡,并拓殖深坑。
         
        1783年 (乾隆四十八年) 漳州人嚴煙渡臺傳天地會,林爽文等人相繼入會。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鹿仔港(今鹿港)正式開港,與福建莆田蚶江對渡,一時官商云集,成為中部重鎮。
         
        1786年 (乾隆五十一年) 林爽文打天地會名號,反清起事,呼應者眾,前后歷時十四個月之久,而后被清廷弭平。鹿港富賈合資完成龍山寺之興建,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寺廟之一。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諸羅縣民因助清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清廷正式將諸羅改名嘉義。漳州人吳沙開辟三貂嶺,為吳沙移墾蛤仔難計劃的序曲。
         
        1792年 (乾隆五十七年) 清廷開八里坌,與福建五虎門對渡。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天地會余黨陳周全等人再度起事攻陷鹿港,破彰化城,于田中央莊(今溪湖鎮田中里)遭伏擊而潰敗被捕。
         
        1796年 嘉慶元年) 漳州人吳沙率眾進墾蛤仔難(今宜蘭),受原住民平埔族人阻撓攻擊,但也為漢人在蛤仔難之拓墾奠立基石。
         
        1797年 嘉慶二年) 吳沙在烏石港建造土圍墾荒,建立第一個據點頭圍(即頭城)。
         
        1798年 嘉慶三年) 吳沙病逝,其侄吳化克紹其裘,繼續開墾二圍、三圍、湯圍等地。

        (來源:原住民基本資料庫)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