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中國臺灣網
         
        北京 多云轉晴 11 ~ 3 ℃ 北風3-4級轉4-5級/臺北 陣雨 26 ~ 2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臺灣原住民歷史大事紀年表(19C)

          時間:2006-08-21 14:35    來源:     
         
         

        1800年(嘉慶五年) 海盜蔡牽首次進犯鹿耳門,事敗逃離。

        1804年(嘉慶九年) 中部(彰化)平埔族人潘賢文因犯罪被清廷通緝,率眾一千多人流亡到蛤仔難,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一件。

        1805年(嘉慶十年) 蔡牽于滬尾自立為王,以“光明”為號,并攻擊竹塹、鳳山、東港。

        1806年(嘉慶十一年) 王得祿圍剿海盜蔡牽于鹿耳門外海,從此蔡牽不敢再進犯臺灣
        彰化漳泉械斗,中部亂事長達數月。

        1807年(嘉慶十二年) 王得祿破海盜朱濆于大雞籠港內,朱濆倉惶而逃。

        1809年(嘉慶十四年) 中、北部漳泉械斗,居民死傷甚多。

        1810年(嘉慶十五年) 清廷將蛤仔難納入版圖,改稱“噶瑪蘭”。

        1813年(嘉慶十八年) 臺灣知府楊廷理著《開臺灣后山噶瑪蘭說略》,提議開墾臺灣后山。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 郭百年入墾水沙連,濫殺原住民,被撤消開墾執照,清廷并于次年在集集、烏溪立石碑,禁止漢人出入。

        1817年(嘉慶二十二年) 淡水廳儒學建于竹塹(今新竹)。

        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 海盜盧天賜進犯滬尾(今淡水),當地駐兵起而抵抗。

        1822年(道光二年) 臺江(今臺南市區赤崁樓附近)連日因狂風暴雨導致泥沙淤積,河川遂成平地,港口外移至鹿耳門。

        1823年(道光三年) 中部道卡斯、貓霧栜等五族因漢人入墾,恣意霸占其生存空間,而流亡至埔里盆地,這是臺灣史上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二件。竹塹鄭用錫進士及第,為開臺后首位進士。

        1825年(道光五年) 樟腦漸成為西方人覬覦的重要軍工物資,清朝在艋舺建工廠,兼辦樟腦業務。

        1826年(道光六年) 清廷開烏石港為噶瑪蘭廳正式的港口,與大陸對渡。

        1828年(道光八年) 淡水吳全眾二千八百余人入墾今花蓮壽豐一帶,建吳全城。陳集成公司開墾大科崁(今桃園大溪)?

        1829年(道光九年) 高雄、屏東地區的西拉雅族人,越山流亡臺東,在花東縱谷建大莊(今花蓮東里)等部落,此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三件。

        1830年(道光十年) 陳國瑛等人完成《臺灣采訪冊》;澎湖通判蔣鑄完成《澎湖續編》,周璽完成《彰化縣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 陳淑均、李廷璧分別完成《噶瑪蘭廳志》初稿及《彰化縣志》初稿共十二卷。

        1833年(道光十三年) 淡水、新竹、桃園一帶漳泉械斗、?透髑f互相殘殺,禍延數年。

        1834年(道光十四年) ?蛢杉思Y組成“金廣!眽ㄌ,以北埔為中心,從事開墾。

        1836年(道光十六年) 美國傳教士戴維斯著《中國總志》,書中肯定臺灣優越之通商地位。

        1837年(道光十七年) 噶瑪蘭通判柯培元著《噶瑪蘭志略》。

        1838年(道光十八年) 鳳山知縣曹謹完成“曹公圳”,引水灌溉,并于(道光二十一年完成擴建工程,稱“曹公新圳”,以補舊圳之不足。

        1840年(道光二十年) 福佬人由三峽進入福德坑地開墾。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中英鴉片戰爭,英軍船艦進犯臺灣西部沿岸。

        1850年(道光三十年) 臺灣兵備道徐宗干訂《全臺紳民公約》六條,以禁絕英國鴉片的輸入。

        1851年咸豐元年) 鄭尚入墾卑南(今臺東),為漢人入墾臺東之始。

        1852年咸豐二年) 陳淑均完成《噶瑪蘭廳志》之匯編。

        1853年咸豐三年) 艋舺頂下郊拚,福建同安人敗走大稻埕,遂成大稻埕地方建治之生力軍。平埔族人噶瑪蘭族之加禮宛等六社人,因漢人入侵家園無以維生,而舉族遷往花蓮美侖溪畔,建立加禮宛六社,此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四件。

        1855年咸豐五年) 鄭尚教臺東卑南族人農業耕作的方法。

        1858年咸豐八年) 英人郇和遍游臺灣沿海各地,整理有關臺灣民族、動植物論文多篇,歸后著《臺灣島視察錄》。

        1859年咸豐九年) 大稻埕同安人建霞海城隍廟,該廟于是成為同安人團結合作的代表。

        1860年咸豐十年) 中英法北京條約中開淡水、安平為通商口岸。

        1861年咸豐十一年) 菲國多明我教會傳教士郭德剛到萬金莊(今屏東縣境內)平埔族部落傳教,并建立教堂。

        1862年同治元年) 天地會戴潮春起事反清,攻占彰化等地,事變長達三年之久。

        1865年同治四年) 基督教長老教會馬雅各布(英籍)來臺傳教,并于第二年創設旗后“新樓醫院”(今臺南市東門路),為臺灣第一所現代化醫院。

        1866年同治五年) 英人托德引進福建安溪茶苗到淡北種植,并于艋舺設茶葉烘焙廠。英國建領事館于打狗哨船頭山上(今高雄市鼓山區),現今的高雄市史跡文物陳列館就是該領事館遺址。

        1867年同治六年) 林豪纂《淡水廳志》。劉明燈總兵于草嶺設立“虎字碑”和“雄鎮蠻煙碣”

        1869年同治八年) 屏東萬金天主堂重新修建,對當地的平埔族文化、信仰產生巨大影響,萬金天主堂之建筑至今仍完整保存。

        1871年同治十年) 琉球漁民遇風暴漂流到臺灣,為牡丹社原住民殺害。日人藉琉球為其藩屬之名,向清廷抗議,清廷卻辯稱瑯嶠為化外之地,置之不理,日本乃決定進兵臺灣。
        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抵達臺灣南部進行傳教工作。

        1872年同治十一年) 長老教會牧師馬偕抵淡水,藉醫療工作展開傳教。從此馬偕與甘為霖牧師以大甲溪為界,分據北、南兩地傳道,基督教長老會便于無形中成南北教派對立的局面。

        1874年同治十三年) 日本正式出兵臺灣,由瑯嶠(今恒春)登陸,雙方于石門天險激戰,并血洗牡丹社,史稱“牡丹社事件”。清廷奉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主持臺灣防務,兼理各國事務大臣。

        1875年(光緒元年) 清廷解除內地人民渡臺禁令,于廈門汕頭及香港各地設“招墾局”。清廷增設臺北府及淡水、宜蘭、新竹等縣。

        1876年(光緒二年) 清廷聘請英國工程師以西法開基隆煤礦。

        1877年(光緒三年) 周有基查勘紅頭嶼(今蘭嶼),建議清廷將之收入版圖。

        1878年(光緒四年) 清廷招募福建居民至臺灣后山開墾,移民人數眾多。清吏陳輝煌長久以來,欺壓加禮宛人,引起加禮宛人不滿,即悄悄與竹窩宛社密謀反清,并于六月十九日首先攻擊“七結社”,北方的清軍營寨“鵲子鋪”,后遭清軍反擊,加禮宛人戰敗四散逃逸,史稱“加禮宛事件”。

        1879年(光緒五年) 長老教會牧師馬偕募捐建立馬偕醫館,為臺灣北部第一家現代化醫院。

        1881年(光緒七年) 秀姑巒溪山洪爆發,(道光九年由于躲避漢人流亡至花東縱谷之西拉雅族人,因避水患紛紛南移至今花蓮富里到玉里間,面臨再度遷徙之命運。

        1883年(光緒九年) 淡水女學堂落成開學,招收學生皆為平埔族人。

        1884年(光緒十年) 中法戰爭,法軍進攻基隆、滬尾,死傷者眾,法司令孤拔下令封鎖臺灣各港口。

        1885年(光緒十一年) 臺灣正式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1887年(光緒十三年) 天主教神父何安慈到臺北傳教,并在蘆洲及大稻埕設立天主教堂。

        1888年(光緒十四年) 后山西拉雅族人反清吏之暴虐無道,殺死征稅官吏雷福海嚴,抗暴情緒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終于引發“大莊事件”,西拉雅族人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1892年(光緒十八年) 清廷于基隆設“金砂總局”,管理砂金之開采事宜,并分別在瑞芳、暖暖、頂雙溪、四腳亭設支局。

        1893年(光緒十九年) 臺北到新竹的鐵路完工,全部工程歷時二年余,并于第二年開始通車。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 臺灣民主國永清元年。日明治二十八年,后山西拉雅族人不滿清吏的欺壓,再度謀反,燒毀玉里觀音山教堂,為著名之“觀音山事件”。甲午戰爭結束,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民主國成立,以黃虎旗為幟,推舉唐景崧為大總統。日本侵占臺灣,成立臺灣總督府,首任總督為樺山資紀。

        1896年 瑯嶠十八社首領潘文杰捐款,協助恒春日語傳習設立分校,校址則在排灣族豬束社內(今滿州里德村)。泰雅族大湖群(今泰安鄉)不愿受日政府管理而反抗。

        1897年 日治時代第三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以招撫原住民為其治理重點,從原住民教育著手舉行“蕃政”會議。

        1898年 日人分別于臺南和臺北設本派本愿寺學校和大谷派本愿寺學校,這是佛教學校首次在臺灣設立。日民政長官后藤新平上任,提出三項高壓統治,必要時可以金錢和名利收買臺灣人心。英國人必麒麟所寫之《Pioneering in Formose》于英付梓,該書為必麒麟于1864年到1870年間之旅臺見聞游記,對于臺灣原住民的著墨頗多。

        1899年 總督府維持樟腦質量和防止漢人原住民沖突,宣布樟腦專賣,同時設立樟腦局。日政府廢止“日語傳習所”,以令第二十七號訂定“蕃人子弟”進入公學校之規定。

        (來源:原住民基本資料庫)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