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中國臺灣網
         
        北京 多云轉晴 11 ~ 3 ℃ 北風3-4級轉4-5級/臺北 陣雨 26 ~ 2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臺灣原住民歷史大事紀年表(1900—1945)

          時間:2006-08-21 16:58    來源:     
         
         

          1900年  日警務本署為推進隘勇線,遭泰雅族大科崁(今復興鄉大漢溪流域)反擊。

          1901年  長老教會牧師馬偕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1902年  伊能嘉矩出版《臺灣志》。新竹廳南莊賽夏族頭目日阿拐,不滿日本政府不付勞役工資與“蕃地”開墾事宜,乃糾合客家族民、鹿揚社泰雅族人攻陷其隘勇所及支廳。

          1903年  林獻堂等人成立“櫟社”,以發揚漢學為己任。日政府成立“蕃地事務調查委員會”,將原住民行政事務歸警察管理。同時決定積極開發山地資源,于險要山區,開辟道路,圍困原住民,其目的除使原住民歸順外,另有企圖開采山林內豐富的森林、礦藏和樟腦等資源。

          1904年  嘉義達邦山區派出所設立學校,教導原住民子弟念書習字,這是警察辦學之首例。

          1905年  臺灣實施第一次戶口普查,平埔族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五三,高山原住民則為百分之一點二。

          1906年  警察署臺灣總督府成立“蕃務課”,企圖以武力使原住民歸順。

          1907年  日制定蕃務官吏駐在所之蕃童教育標準、蕃童教育綱要、蕃童教育費新標準等,以確立“蕃地”教育制度。日于屏東、牡丹社分駐所舉行當地排灣族百人之“受降典禮”。

          1908年  埔里支廳泰雅族二十六社反抗。日調查隘線內“蕃地”。

          1909年  臺北謝汝銓等人于艋舺平樂游酒樓創“瀛社”,以詩會友,宣揚漢詩之美。

          1910年  公布“蕃務監視規劃”。 總督府開始第三期“五年理蕃計劃”,深入原始部落,開拓道路。對于不合作的原住民則采取掃蕩方式,手段較前二期更為激烈。日軍為開拓隘勇線,攻宜蘭山地。

          1911年  大安溪上游泰雅族北勢群攻日,襲大湖廳松永交換所。阿里港(今屏東里港)支應排灣族人攻支廳。南投廳踏戡隊,至合歡山與奇萊主山的腰部,因太魯閣族人之襲擊,未達預期目的。

          1912年  內田嘉吉開“生蕃研究會”。南投廳長石橋以武力征服白狗、馬力巴二社。

          1913年 日總督府派比亞毫社(今南澳鄉碧侯部落)首領威郎臺雅為領隊,組織南湖大山探勘隊,深入勘查,為攻打太魯閣族原住民行動,做事前的準備。排灣族人攻阿侯廳(今屏東)奇里奇里社駐警。佐久間總督攻占泰雅族大科崁。

          1914年  日人討伐太魯閣族,此役為“五年理蕃事業”之最高潮。日總督府以三個月的時間攻下太魯閣族,戰況激烈,史稱“太魯閣事件”?偠阶艟瞄g左馬太更于視察期間,因墬落在西卡夫妮社(今碧綠附近)山區而受傷,一年后負傷死亡。

          1915年  臺北新公園內的臺灣省立博物館竣工,該館原為總督府附屬紀念博物館,建館時的資金籌措大部份來自于臺灣人民的捐款。余清芳等人于臺南西來庵藉佛祖圣地宣傳抗日思想,并籌劃抗日行動,不幸事跡敗露,日軍趁機濫殺無辜,屠殺當地居民三千余人,史稱“西來庵事件”。日警為收繳布農族、鄒族各社槍械,布農族組織抗日,爆發“大分事件”。

          1917年  布農族丹大社聯合巴洛博社、花蓮港廳轄內原住民攻擊丹大日警駐在所,是謂“丹大事件”。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新聞紙令”,規定報紙發行前必須交警務單位審查,違者則禁止發行。日人“理蕃”工作,“北蕃”已漸屈服,而“南蕃”布農族尚持反抗態度,因此召開“南蕃”會議,于總督官邸。
         
          假鐵路旅館召開“蕃務”協議會,其協議事項如下︰
        1. 浸水營道路復舊計劃。
        2. 拉于士方面鐵絲網裝設。
        3. 布農族施武群制抑。

          1918年  臺中櫟社社員蔡惠如、林幼春等人倡立“臺灣文社”,以企圖挽救日漸式微的漢學文化。日本當局為敉平“大分事件”,動工興建“八通關越嶺道”。

          1919年 大正八年總督府公布“臺灣教育令”,準許臺灣人與日本人就讀同等學校。日本治臺政治中心臺灣總督府落成(今之總統府),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上任。

          1920年  連橫完成《臺灣通史》之著作,全書三冊,分二年出版,為后世研究臺灣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杜_灣青年》創刊,帶領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并造成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的開始。

          1921年  全臺人士創立“臺灣文化協會”,假臺北市靜修女學校行成立典禮。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宗旨在提升臺灣文化,廢除“蕃地文通規則”同時宣揚民族主義。

          1922年  竹南至彰化海線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以彌補山線縱貫鐵路運輸能力之不足!杜_灣青年》雜志社解散,《臺灣》雜志誕生,為“臺灣文化協會”的附屬刊物。

          1923年  《臺灣》雜志社為普及白話文,另于日本發行《臺灣民報》并設文藝欄,為臺灣報紙副刊之濫觴。日治時代第九任總督內田嘉吉郎上任。裕仁親王(即日后之昭和天皇)訪臺,改“生蕃”、“蕃人”為高砂族。

          1924年  宜蘭線鐵路通車,沿線地區為臺灣煤礦礦藏豐富地帶,因此意義非凡。

          1925年  伊能嘉矩病逝。二年后,在其學生板澤武雄努力奔走下,伊能的研究大成《臺灣文化志》終于付梓。為研究臺灣歷史、人文、民族之權威。臺灣高山原住民花岡一郎進臺中師范就讀,為首位高山原住民師范學生。

          1927年  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于臺北樺山小學開幕,臺展遂成為日后臺灣美術發展的主導。臺灣文化協會左右派分裂,“臺灣民眾黨”成立,為臺灣史上第一個反對黨。

          1928年 “大分事件”首領拉荷阿雷,派手下潛回祖居地郡大社,勸說族人遷往玉穗,史稱“郡大社勸誘事件”。臺北帝國大學設立,即今臺灣大學之前身。

          1929年  蔣渭水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致力于工人生活和福利的改善。

          1930年  泰雅族霧社抗日事件爆發,族人死傷過半,至翌年第二次霧社事件終了,起事六社只剩族人二百余,日人強迫這些族人遷移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杜_灣民報》更名為《臺灣新民報》,為臺灣新文學作品的重要刊載園地。

          1931年  日人小島源治巡查部長教唆塔烏查地區原住民共九十一名分兩隊,先后向殘留之“霧社事件”余生(即遭日人收留之“保護蕃”),展開襲擊,將五百一十四名中的二百一十名殺害,史稱“第二次霧社事件”。蔣渭水逝世,為臺灣民族社會運動史上之一大損失。

          1933年 公布“全臺高砂族集體移住十年計劃”。于臺北帝大教書的村上直次郎匯編《新港文書》,交由臺北帝大文政學部發行,內容搜羅臺灣南部西拉雅族留存之土地契約書拉荷阿雷出降,“大分事件”結束。

          1934年  “臺灣文藝聯盟”成立,為積極推展臺灣新文學運動而發行《臺灣文藝》。

          1935年  全臺首屆市會議員及街莊,協議員選舉,民眾反應熱烈,投票率相當高,時年臺灣人口達五百三十一萬五千多人。臺北帝大出版《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日治時代,日人鹿野忠雄在臺東縣成功鎮信義里,發掘到阿美文化的石板棺,估計該遺跡距今約為20000-1000年前。

          1936年  楊逵創辦社會主義色彩濃厚的《臺灣新文學》雜志,為臺灣作家開辟寫作園地。

          1937年  日政府為推行“皇民化運動”,全面禁止使用漢文,各報章雜志之漢文欄,均奉令?。臺灣總督府內務局規劃“大屯山”、“次高山”(雪山、含太魯閣)、“新高山”(玉山、含阿里山)三個國家公園,為臺灣國家公園規劃之始。戰后之國家公園,除墾丁及雪霸外,大都依原有之規劃設計。

          1938年  日召開第二次山地開發委員會,嘉義市設立《皇民化模范部落》。

          1939年  總務長森岡藉“皇紀紀元二六00年”當天,發表準許并鼓勵臺灣人改換日本姓名,半年之后,更改人數只一百六十八人,效果不彰。日木作家西川滿發行《文藝臺灣》,為一本純日文學雜志。旗山、屏東二郡原住民被迫遷居山麓。

          1941年  池田敏雄創辦《民俗臺灣》月刊,日本畫家立石鐵臣逐期連載“臺灣民俗圖繪”,為40年代臺灣映像刻繪出珍貴記錄。

          1942年  日實施志愿兵制度,征集原住民編成“高砂義勇隊”,遠赴菲律賓作戰。

          1943年  日本在臺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頒令廢止私塾。第二年,登記就學之兒童已占百分之七十!芭_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病逝。日本音樂家黑澤隆朝來臺灣采集原住民音樂。

          1944年  日召開全臺“理蕃”視學會議。

          1945年  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政府完成臺灣接收工作。吳濁流完成《亞細亞的孤兒》長篇小說,文中對臺灣人的悲情命運多有著墨。

        (來源:原住民基本資料庫)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