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有名的伴手禮是什么?”“鳳梨酥!”一人手舞足蹈地比劃,一人反應敏捷地在猜答案,游戲者緊張認真,觀眾熱情支招。昨天上午,首屆兩岸青年編輯茶敘會在游戲“指手畫腳”愉悅的氣氛中開場,來自兩岸50多家的媒體的近70位兩岸新聞出版界的青年才俊匯聚 書院,立足兩岸新聞出版視角,探討兩岸傳媒界熱點話題。
書籍變成收藏的,iPad、手機變成熱門閱讀媒介,閱讀方式演變,紙媒如何應對電子媒體沖擊?童謠變成動畫了,傳統文化如何弘揚?網絡媒體來勢洶洶,傳統媒體是不是恐慌?兩岸青年編輯就這些話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據悉,今年7月,福建將首次組織約30名青年編輯赴臺參加兩岸青年編輯高級研修班。屆時,將有臺灣出版界專家就出版編輯內容、模式等進行授課,福建青年編輯還將考察臺灣新聞出版單位,了解臺灣新聞出版業發展現狀及趨勢,與臺灣青年編輯進行進一步交流。
業務探討
世新大學副教授劉耀仁:研究消費者閱讀需求 分版行銷
我認為,消費者閱讀可分為幾個類型,比如打發等車時間這種屬于 “殺時間”閱讀,看股票走向這種屬于即時性的閱讀,這兩種閱讀幾乎都傾向于使用iPad、手機這些數碼閱讀。還有一種是心靈啟發的閱讀,你想認真看看書、看看文學作品,那就多偏向傳統閱讀方式。所以,我建議出版部門要強化對消費者的研究,分版行銷,再來構思如何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閱讀需求。
據我所知,蘋果公司在研發過程中,不是單就軟件部分進行研發,還請了很多各學科的人才,比如美術、心理學等,就各種細節進行深入探討。像心理學專家,就要研究人的腦電波在看屏幕時,處于哪種狀態下會更愉悅。所以,蘋果的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靠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在支撐。
廈門大學出版社代表:數字媒體對“淺閱讀”沖擊大
閱讀分為即時閱讀和深度閱讀,在圖書行業,更多的是涉及深度閱讀,盡管現在有很多名人通過各種方式出書,出淺閱讀書籍,但我們認為,只要社會正常持續發展,社會深度閱讀就應該會擴大。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跟深度閱讀緊密結合的是思維習慣,只要思維習慣不發生大的變化,我們對于圖書的依賴性就不會減輕。數碼對于傳統閱讀和傳統出版的沖擊還是有時間差,我們只要在這個時間差之間把我們作為傳統圖書最核心的加工能力提高,把它滲透到生活當中。我認為,在淺閱讀這一塊,數字媒體對于傳統閱讀沖擊可能會比較大,但在深度閱讀這方面,還有待于觀察。
海峽導報社代表:內容為王 走報網一體化道路
在數字與紙本這一塊,我們已經在探索報網一體化的道路。比如我們臺灣新聞中心,就是一個內容生產的車間。在2012臺灣“大選”時,白天,我們的編輯、記者全都充當網編網記,編輯刷即時更新的新聞,記者即時連線專家政要,發表第一時間短評;到晚上,這些人又轉化為紙媒的編輯記者,記者們將白天的采訪內容補充加固,寫成深度報道和新聞分析,編輯則負責編成版面。甚至在一段時間后,這些內容還可以轉換角度,寫成雜志深度稿件,供給《海峽商業》使用。
新媒體雖然已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與方式,但在這場閱讀變革中,并不缺乏手段,缺的是優秀的傳播內容。我認為,未來的媒介傳播將技術、內容和終端三位合為一體,“上層是傳播技術,下層是傳播平臺,而中間最好吃的也最有營養的就是我們的內容”。最近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證明做好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話合作
臺灣宜誠資訊公司余錫銘:牽手大陸為古籍延壽
大家都知道,古籍如果保存不好,損壞會越來越嚴重。我們與臺北故宮、臺灣圖書館都有合作,為古籍提供加值運用,我們希望能夠用這些技術,來填補大陸這一領域的空白,也可以幫大陸的文物延長保存時限。
臺灣小言出版社代表:一個中國版權不容分裂
我們一個中國,為什么讓海外出版集團一個版權三賣呢?同一本書,分成香港版權、大陸版權、臺灣版權賣三次,這樣太不合理了!以前只靠臺灣是不可能的,臺灣太小了,但現在大陸很強大,我們是不是應想想對策,不要讓海外出版社分裂我們。(記者 林靖東 實習生 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