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6日訊(福建日報 吳在平)“相愛的手要拉得緊,不變的情像旭日升……”就像紅遍兩岸的《娜魯灣情歌》唱的那樣,兩岸農民兄弟的手再一次握到一起。
15日,由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福建省農業廳、福建省臺辦共同主辦的第五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村對接暨農民合作組織發展交流會在廈門舉行。福建的50個農民合作社和來自臺灣的50個農業產銷組織的200多名代表坐到一起,聊親情,談農事,謀合作,熱情與親切洋溢在會里會外。
交流會備受關注和歡迎,福建省9個設區市農業局、臺辦,平潭綜合實驗區,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臺灣農學會、臺灣杰出農民協會等單位踴躍參與。
學習臺灣好經驗
“在許多方面,大陸要多向臺灣兄弟學習,他們的技術先進、經驗豐富,才高為師嘛�!币幻麃碜云翁锏霓r民合作社代表說。
參加此次交流會的,主要是福建40多個縣近50個鄉鎮的農民合作社代表和臺灣16個縣市近40個鄉鎮的農業產銷班代表。在會上,50對兩岸農民合作組織在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茶葉、畜禽、水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銷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簽訂協議后,雙方將在交流交往、培訓輔導、產業對接、經貿合作等方面建立合作交流機制。
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孫明賢表示,這次交流會的舉辦,有利于未來兩岸農業基層的交流與合作。臺灣農學會秘書長林學正則建議,應該多讓大陸的農民兄弟去臺灣看看走走,“看到就會有想法,交流才會有提高”。
長泰縣錦信青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錦江的發言,讓與會嘉賓對合作的理解更深了。
“我就是借鑒臺灣產銷班的經驗發展起來的�!碧棋\江從2000年那樁生意說起,當時,由于自己的生產能力不足,痛失了一筆大訂單。痛定思痛,他意識到,如果有一種組織機制能把分散的農戶聯合成一個整體,按統一標準生產,就算訂單再大也能完成。
2001年5月,唐錦江結識了臺商許新宗先生。在許先生的傳幫帶下,唐錦江組織起本地23名水果產銷大戶,借鑒臺灣農業產銷班的經營模式,建立了長泰縣青果產銷班。產銷班采取臺灣農業產銷班“六個統一”的標準,即:統一品種、統一生產技術標準、統一采購、統一包裝、統一商標、統一運銷,開啟了“螞蟻雄兵吃大象”全新農業產銷模式。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入班農戶生產成本降低了10%,銷售價格提高了10%以上,畝產量從3000余公斤提高到4000公斤。
省農業廳廳長張立先在會上熱切地表示,希望臺灣同胞多傳經送寶,為兩岸農業共同發展錦上添花。
據了解,會后,臺灣農業產銷組織代表將深入福建各地舉辦臺灣農業產銷管理經驗與做法的演講班和培訓班,開展現場咨詢指導等,進一步開展實質性對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