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年輕人都出來打拼事業了,社區里留下的老人怎么辦?他們的一日三餐、日常生活誰來安排?昨日,在首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上,來自臺北市中山區劍潭里里長畢無量分享了他12年的治理經驗——讓老人互相照顧彼此,一起買菜一起吃飯。
“其實,社區的治理發展,對傳統文化的認可也很重要!弊蛱,來自海峽兩岸的200多名社區工作者、專家學者和有關團體代表匯聚一堂,圍繞“多元參與·多彩社區”主題,共同探討社區治理。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國務院臺辦副主任葉克冬、新黨主席郁慕明、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趙守博等出席開幕式。
可以讓社區老人
互相照顧彼此
第二次來到廈門的畢無量說,臺灣和廈門在社區管理上,社區領導都很有理念、理想和熱情,居民們為了自己的家園能夠更美麗,都愿意參與。這一共同點,可以很好推進社區工作。
臺北市中山區劍潭里社區的年輕人們外出打拼,留下老人獨自面對每天的孤獨。社區提供一個活動中心,每周五把老人召集在一起吃飯,買菜的錢由社會募集的善款采購,社區里還建設了有機菜小基地,種植平時吃的蔬菜,健康又環保。
老人們在聚餐中交到了朋友,除了固定每周五的聚餐之外,平時老人也和朋友們串門,一起吃飯,互相關懷幫助。有時一個老人病了,其他老人陪著一起去看病,有時在家里寂寞無聊了,可以找其他老人閑聊,互相照顧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