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內外夾擊推高物價 港人面對通脹應對有壓力生活

        2011-06-22 09:3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王思羽

        食品漲價讓小市民感觸最深。圖為香港攤檔。

          “從內地進口的不少食品都漲價了,豬肉比年初貴了三成,姜、蒜價格也翻了番”。

          從2月開始,阿義就發現,香港物價攀漲不是以年計,而是以月計。

          實際上,物價明顯上漲從去年11月便在香港出現,且持續至今,而緩解的希望遲遲沒有出現。

          不僅如此,進入2011年,香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住房、交通和租金也有漲無降。阿義每月工資不過9000多元(港幣,下同),生活讓他很有壓力。

          有壓力的生活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6月21日公布5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5.2%,高于4月的4.6%,主要因私人房屋租金和食品價格升幅擴大所致。

          在生活水平較低的觀塘、屯門、元朗等地區,不少物品也有兩位數漲幅。 不少人和阿義有一樣的生活壓力。

          然而,據香港媒體報道,大部分肉類罐頭批發價還要加價10%;白米等主食,也將于近期提價。

          住房方面,今年首季度香港樓價上升9%,已突破1997年歷史高位,特區政府雖然不斷出手抑制樓市炒風,增加地皮供應,但短期內尚難評估實際成效。

          交通方面,巴士、出租車和電車也相繼加入“加價大軍”,其中出租車提價幅度超過10%。

          衣食住行全面漲價,香港居民想出不少“自救”方法。例如買菜在菜場收市前夕去買,價格可能便宜一半。

          一位江姓婦人告訴記者,新鮮菜品漲價,就多買罐裝的替代!白钪匾木褪,能不花的錢都不花”。

          有媒體報道,香港人開始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比如買報紙的數量由人均每月16份減至10份。

          此外,如何格價(比較價格)的經驗,也被放在網絡和電視上交流。

          內外夾擊推高物價

          租金節節上升是香港營商者長年的痛。進入2011年,媒體不時傳出有商鋪付不起房租選擇停業,至于撐下去的商家,提價是一條很自然的路。

          5月1日香港開始實施最低工資制度,雇主為轉嫁成本,也推高了部分產品價格。

          這些都是香港本輪通脹的內部原因。

          輸入性通脹是推高香港物價的另一方面,且來勢洶洶。

          香港約70%的食品和日用品來自內地,內地物價高企直接增加香港通脹壓力。

          6月14日內地公布最新通貨膨脹數字,5月份通脹率創34個月新高。香港經濟專家預期,內地6月份通脹可能進一步加劇,香港通脹也將隨之擴大。

          此外,美國采取量化寬松政策,熱錢不斷流向新興經濟體。香港金管局近日披露,2008年10月至今,共有1.3萬億港元流入香港銀行體系。分析認為,這是香港資產價格近年大幅飆升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香港在貨幣政策上與美國同步。巨額資金炒高香港資產價格時,香港貨幣管理當局只能眼看通脹上升和資產泡沫加大,而不能采取有效的貨幣政策進行干預;當美元對人民幣貶值時,港幣也只能跟著不斷貶值,令輸入性通脹持續加劇。

          香港輿論普遍贊同,對于內地通脹和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造成的壓力,香港地位被動,因應能力有限,但是特區政府仍然應該把握時機,反省香港社會的問題。

          近日,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在電臺節目中指出,以后幾年,香港主要面對的民生問題就是物價和樓市問題。對于公共事業各項加價,政府應該看緊;而解決樓市問題,政府需要“適度有為”。

          低收入階層受通脹影響最大。有社會組織建議,特區政府應檢討綜援制度及交通津貼計劃,幫助基層市民;長遠更要設立全民養老金,以減輕基層民眾負擔。

          ○延伸閱讀

          “有工開”最要緊

          香港輿論指出,對付通脹最根本要推動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收入。

          事實上,特區政府一直試圖讓香港的產業結構更加多元化,但是“數碼港”計劃、“中藥港”計劃等大部分計劃都成效不彰。香港產業結構越來越向金融、地產和高端消費商品零售業集中。

          此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香港地產價格和房屋租金過高,企業家不愿意將資金投入新興產業,而寧愿進行金融投資和地產生意。

          最近一期《紫荊》雜志文章還提醒,“十二五”規劃為香港持續發展提供更大的機遇,特區政府應排除干擾,積極部署各項產業和項目的配合與落實,加快基建上馬,推動優勢產業發展,創造更多職位,讓更多市民“有工開”,至少可以“慳慳地”過日子。(王 昭)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