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搶金潮折射理財困境

        2013-05-08 13:59     來源:新華網     編輯:林天泉

          新華網天津5月6日電(記者 鄧中豪)近日,“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大鱷”的段子在網絡走紅。專家指出,段子雖系調侃,但各地“黃金周”現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價、房價連年上漲的背景下,老百姓既擔憂財富縮水又缺乏投資渠道的理財困境。只有建立多層次的理財市場,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才能真正讓“中國大媽”們有錢更敢理財、有錢更好理財。

          北京遇上西雅圖 “中國大媽”PK華爾街大鱷

          從4月12日開始,連續上漲十余年的黃金價格突然“高臺跳水”。面對史無前例的“好時機”,各地居民紛紛“入市”,一些人甚至跑到香港去“搶金”。五一假期的那一周,在金價大跌的背景下,成為真正的“黃金周”。

          數據顯示,4月13日,淘寶上黃金的搜索指數尚只有9474,而隨著金價的持續下跌,到4月19日,黃金的搜索指數已經暴增到110200。線上人氣十足,線下則交易火爆。五一假期,青島、西安黃金類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50%、80%,北京菜百公司銷售額同比增長逾20%。工行廣東分行更在不到十天的時間里銷售黃金2.2噸,超過該行一季度的實物黃金銷售總量。

          伴隨著國際金價回暖跡象的出現,“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大鱷”的說法不脛而走,搶購黃金的“中國大媽”們儼然成了扭轉國際金價的主力。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指出,金價下跌之后確實有不少中國人搶購黃金,但以黃金飾品等實物黃金為主。盡管短期來看交易量很大,但由于這些交易并不涉及期貨市場,對國際黃金價格的影響甚微,“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大鱷的說法多半是一廂情愿。

          “搶金潮”折射“中國大媽”理財困境

          除了趁機添置金飾,“抄底投資”同樣是“中國大媽”們搶購黃金的初衷。

          截至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的發行量已突破100萬億元,在M2膨脹的同時,民間財富也在快速積累。1996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尚不足4萬億元,而到2012年三季度末,就已突破40萬億元,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即已增長十倍。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盡管社會財富持續積累,但物價尤其是房價的連年上漲,極大地抵消了收入增長帶來的“幸福感”。去年央行二次降息之后,銀行活期存款利率長期鎖定為0.35%至0.385%,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3%至3.3%,把錢存在銀行里等于貶值已經成為共識。隨著“貨幣幻覺”的日漸消退,老百姓對財富縮水的焦慮也在與日俱增!皳尳鸪薄钡某霈F,同樣折射了“中國大媽”面對通脹的焦慮情緒。

          大量的民間財富亟須找到“保值增值”的出口,而在股市長期低迷、樓市長期調控、銀行長期不漲利息的背景下,“中國大媽”們的選擇其實非常有限。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講,信托理財收益高但門檻更高,網絡理財門檻低、收益高但風險太大,主流的理財方式中,只有銀行理財看似“靠譜兒”。2012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持續下行,平均年化收益率僅為4.11%,只比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高一個百分點左右。但盡管如此,大量的存款仍向銀行理財產品搬家,截至2012年底,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已高達7.6萬億元。

          “中國大媽”亟須更多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雷薇認為,出現“中國大媽”搶購黃金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資產管理市場不發達、民間財富投資渠道過于狹窄的現狀。

          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監管陸續開閘,目前,取得資格的銀行、信托、券商、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均可以設計發行自己的資管產品。而盡管如此,我國目前的理財市場也仍是銀行理財產品“一枝獨秀”。

          雷薇指出,大部分投資者信任銀行理財,不是相信銀行的理財能力,而是相信即使產品虧了,銀行也肯定會兜底,這種“剛性兌付”的文化恰恰違背了理財產品“代客理財”的本質。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若“剛性兌付”不打破,理財市場的定價機制必然會被投資者盲目追求高收益的沖動扭曲。不僅如此,不規范發展的銀行理財也會擠壓其他理財產品的發展空間,使風險、收益更匹配的理財產品反而被市場淘汰,這并不利于整個理財市場的健康發展。

          趙錫軍指出,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統一游戲規則,及時打破廣泛存在于銀行理財、信托理財中的“剛性兌付”文化,真正建立風險與收益高度掛鉤的、多層次的理財市場;除此之外,還應加強理財市場的機構化和專業化程度,將散戶的分散投資“基金化”。只有“中國大媽”們更多地把錢交給專業團隊管理,才能真正駕馭更復雜、更專業化的理財市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