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早在2000年,我國就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
多年來,我國有關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政策和促進措施趨于完善!叭胧馈5年來,我國企業國際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從2002年的27億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3億美元,年均增長60%。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2006年我國對外投資居世界第18位,成為增長最快的新興對外直接投資國。以2006年我國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和“入世”過渡期結束為標志,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將面臨新的國內外形勢。
從國際比較看,企業國際化經營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動態變化過程,通常遵循一定的規律和程序;從各國實踐看,工業化水平和經營發展階段總體上決定著一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進程和趨勢,一般人均GNP達到2500美元以后對外直接投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企業國際化經營呈現出許多新趨勢新特點,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繼續居于主導地位,新興經濟體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迅速發展,對外投資領域和方式不斷創新,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和支配力進一步提升。
從外部看,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新一輪生產要素重組和國際產業轉移出現新趨勢,全球范圍內企業跨國經營再掀新的高潮;從國內看,黨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兩番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國進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新階段,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將長期面對能源、資源、環境、技術和外部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同時新矛盾新課題還會不斷出現;從對外開放看,我國將從以商品流動為主向商品和要素全面雙向流動的全方位開放轉變,進一步從以政策性為主的開放向制度性開放轉變。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要求,新形勢下對外開放將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同時,十七大報告還首次具體闡明了我國企業國際化的戰略方向,即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這為制定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指明了方向,必將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進一步發展生產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國新形勢下推進企業國際化的戰略是:適應我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以推動生產要素跨境流動,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優化資源配置為目標,實現“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協調發展,顯著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創造我國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途徑,開創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具x擇是,適應國際上跨國經營的趨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效的公共與中介服務為輔助,全面提升生產要素跨境流動水平;加強海外能源資源合作開發;漸進推動從生產制造向研發和市場營銷環節延伸,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從以綠地投資為主向綠地和并購多種投資方式并舉轉變;注重互利共贏,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努力搭建新形勢下我國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平臺,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要按照總體戰略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體系,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優化公共服務;發揮我國產業和企業的比較優勢,確定企業國際化的主要行業導向;適應跨國投資新趨勢,創新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方式;建立健全支持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中介服務體系;加強對國際市場的調查研究,明確我國企業國際化的市場導向;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能力,探索適合我國特點的跨國經營模式。各方面齊心協力,推動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的提升。
未來,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必將迎來一個新的機遇期,水平全面提升,并將為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編輯: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