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樂為媒,文脈相融!潮臺交流活動奏響兩岸“同心曲”
2025-09-05 11:23: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9月5日訊 8月29日至31日,為期三天的“姐妹山?潮臺情”畬族文化體驗之旅之潮臺鼓樂交流活動在潮州舉辦。由34名成員組成的臺灣鼓樂交流團跨越海峽,以鼓樂為紐帶,沉浸式體驗潮州非遺、歷史與民俗風情,在技藝切磋與文化共鳴中深化兩岸認同,為兩岸文化交融與情誼延續寫下生動注腳。

活動合影。(中國臺灣網發)
文化體驗:指尖觸碰間的“根脈共鳴”
8月29日,臺灣交流團走進古城惟濱壺藝工作室,近距離觀摩潮州手拉壺制作工藝,并親手體驗拉坯、塑形,感受傳統制壺技藝的匠心。旋轉的轉盤不僅拉出了手拉壺的坯體弧線,更勾起了兩岸傳統工藝的記憶!耙郧霸谂_灣見過陶瓷制作,看到潮州手拉壺‘一氣呵成’的匠心,讓我想起爺爺講的‘慢工出細活’的老理!迸_灣青年張同學看著未成形的壺坯感慨道。
這種文化共鳴,在古城的街巷與非遺場館中處處可見——漫步牌坊街時,交流團認真聽著“忠孝節義”的牌坊故事;在潮響非遺科普館,從英歌舞臉譜的色彩寓意,到嵌瓷技藝的細致紋路,再到腐乳餅制作的傳統手法,每一項體驗都讓臺灣同胞找到“似曾相識”的文化印記。
就連“舌尖上的潮州”也成了文化交流的載體。無論是晚餐時砂鍋里翻滾的潮汕粥,還是餐桌上醬香濃郁的鹵鵝,地道風味里藏著的飲食智慧,與臺灣飲食文化同家同源,讓“兩岸一家親”有了最樸素的味覺佐證。而“鳳城之光”燈光秀下,古城新韻與鎮海樓前青少年英歌隊的鏗鏘舞姿,更讓臺灣團組直觀感受到潮州的文化傳承既有歷史的厚重、更有年輕的活力。

活動合影。(中國臺灣網發)
鼓樂對話:節奏共鳴中的“情感紐帶”
“英歌舞的紅色臉譜代表忠義,和我們官將首的臉譜文化太像了!”在潮響鼓社文化館的交流現場,臺灣團成員蔡先生指著英歌舞說道。這場以鼓為核心的對話,沒有生硬的理論探討,而是在“說”與“演”的互動中碰撞出火花——雙方圍繞“英歌舞與官將首的文化表達”“臺灣二十四節令鼓的現狀與發展”展開交流,隨后進行了潮臺節令鼓節目展示、互相交流學習,兩種鼓樂雖有地域特色,卻在“剛勁有力”的共性中達成了奇妙共鳴,瞬間拉近了兩岸鼓樂文化的距離。
夜幕下的潮響二十四節氣文化園,兩地青少年鼓手同臺競技,鼓槌起落間,節奏相互呼應,這場共鳴被推向高潮!暗谝淮魏统敝莨挠岩黄饟艄,不用多說話,跟著節奏就能合上,這種默契太神奇了!3名臺灣小朋友即興表演的官將首,與潮州英歌舞的動作神韻相映成趣。交流團負責人蔡貽龐坦言:“這次帶隊來潮州參加交流活動,不僅鼓藝上有收獲,更對潮州這座文化名城有了深一層的認識,期待未來有機會再次來到潮州!被顒游猜,雙方還互贈特色紀念品,成為兩岸鼓樂情誼的“信物”。
青年互動:惜別時刻的“情誼延續”
交流的最后一天,古城的慢時光與校園的青春氣,為這場文化之旅畫上溫暖句號。在廣濟橋,臺灣交流團驚嘆于“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建造智慧;在韓文公祠,韓愈治潮的典故,讓大家感受到中華文化“崇文重教”的共同基因。
而韓山師范學院食堂的午餐,更讓交流回歸到最本真的青年互動——沒有正式的議程,兩岸青年圍坐在一起,從校園社團聊到非遺愛好,從潮州牛肉丸的制作秘訣談到臺灣珍珠奶茶的創新,輕松的對話里,情誼在悄然生長。
午后,大巴車駛向廈門五通碼頭,團組經“小三通”返臺。但這場交流并未落幕:不少兩岸青年互留了聯系方式,約定后續分享鼓樂排練視頻;交流團負責人蔡先生也計劃組織更多兩岸鼓樂愛好者互訪,讓兩岸情誼在文化共鳴中持續升溫。(中國臺灣網、潮州市臺港澳事務局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