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李文祥”系列述評之四
1
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
看似很無厘頭的一句話,卻曾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熱評。
網友爭相轉發的過程中,賈君鵬是誰,甚至有沒有賈君鵬,最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賈君鵬”把我們帶回了家。
有什么場面,比家人圍在一起吃飯更溫馨?
有什么心情,比聽到母親的召喚更迫切?
家里面,有白發蒼蒼的老母親;村子里面,有可親可愛的父老鄉親。
無怪乎孔夫子要說:父母在,不遠游。
2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的這句詩,總讓人心潮起伏。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時,觸景生情時都會想到它。它,就是故鄉。
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思鄉是一大永恒主題,因為故鄉有我們割舍不斷的萬千情感。
人一離開鄉土,就成了沒有根的蘭花,漂泊的浮萍,隨風四散的蒲公英。
獨在異鄉為異客是孤獨的,斷腸人在天涯是凄涼的,當天邊飄過故鄉的云,費翔輕聲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
3
黃河從中原大地蜿蜒流過,養育著這方兒女,肥沃著這片土地。
在這片沃土之上,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村落成為構成鄉土情懷的兩大核心元素。
毋庸置疑,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鄉土情懷源于數千年來的農耕文明。而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由農耕文化孕育而成的“鄉土情懷”便更有其獨特的內涵,更有其與眾不同的地域性。無論時光怎樣流轉,無論時代怎樣變遷,這份濃得化不開的對故鄉的熱愛,歷久愈深、歷久愈醇。
因此,我們的鄉土情懷不會因為農耕文明的沒落而消失,作為一種文化,它已經薪火相傳,成了中國人特別是中原人一個無法磨滅的文化符號。
看看那些漂泊海外的華僑吧。雖然數十年耳濡目染海洋文明,卻忘不了回家省親為祖上點上一份香燭;卻常常想將自己的投資放到家鄉。
鄉情,在李文祥身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當他咬破手指,第一個在返鄉報名表上按下血手印的時候,他不會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這位特等功臣、18級干部,因此瞬間回歸為一個普通農民。
倦鳥戀故林,池魚思故淵。李文祥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歸程,骨子里面是對家鄉的無限眷戀。
4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一種不計任何回報的付出,那一定是因為有愛,而這種無私的愛,一定是源于發自內心的喜歡。
喜歡是個有意思的東西,喜歡時,苦中有樂,寒窯雖破能遮風雨,不喜歡時,樂中有苦,山珍海味也索然無味。
很多人難以理解,李文祥為何放棄城市生活回歸鄉野?
很多人難以想象,叱咤風云的戰斗英雄何以在田間地頭隱姓埋名四十九載?
我們可以做出種種猜測,找出各種理由,但最終還是離不開“喜歡”。
返回故鄉,李文祥不僅是為了慰藉疲憊的心,安頓漂泊的靈魂,更是因為在這里如果能為鄉親們做些什么,心里會多些幸福和快樂。
就是這樣,帶著對故土的眷戀,帶著自己的夢想和希望,李文祥返回了故鄉。這不是功成名就之后的歸隱,而是一切歸零后打響的另一場戰役——“我就不信,改變貧窮比打仗攻山頭還難!”
他喜歡這種“戰斗”的感覺,他喜歡這種鄉土情懷被盡情釋放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