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勢、地貌分布圖 資料提供 馮德顯
A太行山山地丘陵區
B豫西黃土丘陵區
C豫西山地丘陵區
D桐柏-大別山山地丘陵區
E南陽盆地區
F黃淮海平原區
中原經濟區要挖掘整合旅游資源,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點培育文化體驗游、休閑度假游、保健康復游等特色產品,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設中原歷史文化旅游區、黃河文化旅游帶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等一批重點旅游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建設生態網絡構架。依托山體、河流、干渠等生態空間,構建區域生態網絡,建設黃河中下游、淮河上中游生態安全保障區。支持實施生態移民、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等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構建伏牛山、桐柏-大別山和太行山山地生態區。推進平原沙化治理及防護林建設,構建平原生態涵養區。加強黃河濕地保護,建設沿堤防護林帶,構建沿黃生態涵養帶。構建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建設中線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推進礦區生態恢復治理、煤礦塌陷區治理和農村土壤修復,支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外來物種防控。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丹江口庫區、淮河源頭生態補償機制。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
核心提示
10月13日上午,河南省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范修芳向記者描述河南生態游與文化游“兩輪”驅動的美好前景;10月16日上午,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馮德顯帶記者在一張《河南地勢圖》上“品山賞水”,神游中原。
河南的生態旅游甚至文化旅游,與河南的生態網絡構架完全契合。在學界人士看來,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其實是從中國傳統的生存和發展角度來重建生態文明,它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而這又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精髓的深度體現。
大美河南
1一半山地、一半平原、一條大河
河南之美,大開大合、酣暢淋漓,而又綿長悠遠、耐人品味。
端詳河南地勢圖會發現,河南一半是山地,一半是平原。太行山在豫北劃了一條弧線,桐柏-大別山在豫南劃了一條弧線,它們就如豫西山地張開的手臂一樣,輕輕環抱著豫東的黃淮海大平原。
欣賞這種大美,需要意境。在馮德顯看來,太行山猶如一位“純爺們兒”,爽朗、粗獷、雄壯,讓人仰視;伏牛山猶如一位母親,溫柔、敦厚、深沉,讓人依戀;桐柏-大別山像一位少女,很翠、很鮮、很純,討人愛戀;嵩山則如一位后生,俊朗、陽剛、奮發,催人向上。
山水相依,方能琴瑟相和。
黃河,在河南奔騰東流。這條滔滔大河沖積出肥沃的黃淮海大平原,孕育了以河洛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明。黃河史,也是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黃河的文化主要在河南,黃河的故事主要在河南,黃河與人類最密切關系的內涵表達仍然在河南!瘪T德顯這樣認為。
在不發生戰爭和災害的年代里,中原是中國古代的理想棲居地。今天,“文化河南?壯美中原”的嶄新形象,令人神往。
2兩條生態過渡帶
河南,或者說“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中原經濟區,在中國的生態格局中究竟處于什么地位?
馮德顯認為,中原經濟區是中國最具顯性和最重要的兩條生態過渡帶的交錯地區。
河南境內,從北到南,太行山、嵩山、伏牛山南北溝通,將河南版圖分成了“西部山脈、東部平原”的梯狀降低格局。而這條南北走向的脈絡,是我國地勢上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帶,氣候上的江水分界線,山地平原過渡帶,同時也是黃土高原秦晉文化和黃淮海平原中原文化的分界線和過渡帶。
這個過渡帶,生態變化非常突出,同時生態環境又非常脆弱,降水量不斷急劇變化。這一區域,水土一旦流失、植被一旦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
發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的淮河,在河南境內扇形展開,婉轉向東南而去。秦嶺-淮河線構成我國又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
這條南北過渡帶的過渡性,在豫南信陽體現得特別明顯——氣候從溫帶變成了亞熱帶,糧食從小麥變成了水稻,植物從落葉闊葉林變成了常綠闊葉林,文化從中原文化悄然過渡為荊楚文化……
這個過渡帶,“不北不南”,植物種群復雜,水土流失、山體崩塌、植被破壞、酸堿失衡等生態問題,很容易出現。
這兩大過渡帶在河南境內相交、合圍而成的南陽盆地,在東北部打開了一個缺口,一路通向黃淮海大平原。
旅游發展
1“加法”:文化與生態“雙輪驅動”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黃河讓最有故事的一段流經河南,嵩山、伏牛山寫盡遠古深厚神秘,淮河橫臥豫南呈現南北過渡特征……
這么美的河南,沒有理由不繼續美下去,也沒有理由“藏在深閨”。而它將首先以旅游的名義,吸引中國及世界的目光。
范修芳告訴記者,河南旅游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生態游與文化游“雙輪驅動”。
他和記者分享了一組數據——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河南山水游的“頭牌”云臺山,共接待35.13萬人次,收入3239.988萬元。僅從客流上來說,超越黃山、九寨溝、張家界、龍門石窟和少林寺。
同時,文化旅游也要靠生態拓展。文化景觀往往只是一個“點”,游客進入核心景區的過程,猶如讀小說——需要有序言、提要、故事情節、主角配角,而后形成故事高潮,轉而結尾。這個過程,哪里能離開生態?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建設生態網絡構架”,范修芳和馮德顯都認為,河南的生態旅游甚至文化旅游的基本格局,與河南的生態網絡構架完全契合。
馮德顯說,中原經濟區的生態構架是“以大山大江大河、重要交通道路、重要線狀工程為骨架,以生態保護區為支點,以廣大農田防護林、城市和農村周邊綠地為補充”構建而成。這是個人工化程度很高的生態架構,是在為河南的生態做“加法”。
他認為,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從中國傳統的生存和發展角度來講,就是生態文明的重建過程,是最高境界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精髓。
2“乘法”:省內“結親”,省外“聯姻”
最近這幾天,河南旅游業喜事不斷,省內“結親”、省外“聯姻”。
10月17日,省旅游局與省文化廳“結親”,將共同擦亮河南“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今天,全國各地300人共赴中原經濟區區域旅游合作交流會議,共商“大中原?大黃河?大聯盟?大合作”旅游發展大計。
范修芳告訴記者,省旅游局與河南相關廳局“結親”、與外省旅游城市“聯姻”的行動將不斷推進,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盡快實現河南旅游十二五規劃中擬實現的“一省兩地”總體定位。
“一省兩地”,是指全國旅游經濟強省和世界知名的復合型旅游目的地、中國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
據范修芳介紹,“世界知名的復合型旅游目的地”包含三重含義:
一、全國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佛教文化、根親文化、大宋文化、殷商文化等旅游目的地。
二、全國新興的山水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發揮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別山等地優勢,整合中醫藥、溫泉、武術、太極、宗教、民俗等資源,開發山地休閑度假游。同時,要把大黃河之旅國家精品線路“升級”為一條集世界文化遺產、中華古都群、黃河濕地生態于一體的黃金生態文化旅游帶。
三、全國重要的功夫旅游目的地。整合少林武術、太極拳、雜技資源,塑造“武林圣地,功夫河南”的旅游形象等。
賞菊品蟹觀紅葉,如今正是河南最美的季節。在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這本大書上,河南旅游也翻開了最值得期待的一頁。(首席記者 王魯峰 實習生 范菲 韓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