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德勝,是大陸著名攝影家,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和常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等職。十五年前,湯德勝應臺灣攝影藝術大師郎靜山(中國攝影界的先驅,獻身攝影藝術90多年,1966年創辦亞洲影藝協會并任永久榮譽會長,1995年在臺北逝世,享年105歲)和臺灣《攝影天地》雜志社的邀請,攜帶攝影作品赴臺展出,他以相機為媒,用膠卷架起溝通海峽兩岸攝影藝術交流的“金橋”;他與臺中市攝影學會發起的常州?臺中“兩岸情”攝影藝術交流,開創了兩岸攝影藝術交流先河。至今年九月,常州?臺中“兩岸情”攝影藝術交流已堅持了整整十五年,常臺兩地的攝影家們在此期間里共舉辦了9次攝影作品展,8次兩岸攝影文化交流研討會,展出了2000余幅攝影展品,放映幻燈片5000余張,參加展出的兩岸攝影家超過了300人次,并從歷屆參展作品中評出80多幅獲獎作品。湯德勝用相機拉開了常臺文化交流大幕,他的“兩岸情”從此歷久彌深。
初入寶島展作品 盛況空前受歡迎
湯德勝的攝影作品,善于用普通人的視角紀錄歷史,其冷靜的紀實風格在攝影界獨樹一幟,他曾經拍攝過數以萬計的91年洪澇災害及文革期間的歷史照片,先后獲得數百個國際國內攝影大獎。1990年,湯德勝經中國攝影家協會推薦,他的一些表現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攝影作品刊登在臺灣《攝影天地》雜志上,當時他是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向島內推薦的為數不多的大陸攝影家之一。湯德勝的作品一經在島內流傳,得到了許多臺灣攝影家的認可與贊許,其中包括臺灣攝影藝術大師郎靜山等人,他們認為,湯德勝的作品有地方特色,有創意,有個性,因此萌發了邀請湯德勝赴臺舉辦攝影作品展的念頭。
1992年9月,郎靜山和臺灣《攝影天地》雜志社向湯德勝發來邀請函,讓湯德勝攜帶80幅攝影作品赴臺展出。當時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剛剛處于萌芽狀態,大陸攝影家赴臺要經過層層審批,于是湯德勝向上級有關部門請示,各級領導表示,進行兩岸攝影藝術交流,應當大力支持。得到上級的同意后,湯德勝專程前往北京,向文化部送去了赴臺展出的作品樣稿,文化部很快就批準他到臺灣進行攝影藝術交流并舉辦個人攝影藝術展。
1993年5月,湯德勝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和無法抑制的喜悅,帶著沉甸甸的攝影作品和大大小小的攝影器材箱,從北京首都機場起飛,首次踏上赴臺之旅。飛機到達香港后,在辦理入臺手續時因隨身攜帶的東西太多,按照臺灣航空公司的規定超重了19公斤,湯德勝只好出示邀請函,機場工作人員看過之后,知道他是被邀請到臺灣進行攝影作品展的大陸攝影家,態度頓時改變,還派人來幫他把行李重新包裝,并免去了超重費,得以湯德勝順利登機抵達臺灣桃園機場。赴臺展出結束后,臺灣攝影家們送了許多作品集給他,他的行李更加超重,臺灣民航仍然沒有加收行李費,使他順利返回。這時,湯德勝深感不僅是對他的一種惠顧,也表明兩岸同胞之間的堅冰已經開始融化。
當湯德勝步下飛機時,郎靜山派出的秘書長、《攝影天地》雜志社社長早已在機場等候迎接,機場外還拉起“歡迎大陸攝影家湯德勝先生”的橫幅,令湯德勝非常感動,海峽兩岸的攝影家終于跨越時空,將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三天后,湯德勝個人攝影藝術展正式在臺中市美術館開幕,此次湯德勝展出的攝影作品,主要向臺灣同胞展示了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現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美景,旨在讓臺灣人民通過觀看攝影作品,對祖國大陸有一些正確的了解。郎靜山和臺灣資深攝影家翁庭華、湯思泮、周志剛、周鑫全、傅崇文、李鳴雕、林詩、壯靈等參加了開幕式,郎靜山還親自為開幕式剪彩。攝影藝術展共展出十二天,臺灣的攝影愛好者和觀眾爭相前來,他們帶著新奇的目光,要看照片中的大陸究竟是什么模樣,當他們看到古老的大運河、淹城等紀實、真實的照片后,均感到驚奇,紛紛向湯德勝訊問, 湯德勝不厭其煩地一一回答了他們的提問,讓他們滿意而歸。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老百姓對“毗陵六逸”之一、詩書畫人稱“三絕”的惲南田相當崇拜,當聽說是惲南田家鄉的攝影家來展出時,頓時奔走相告,于是觀眾紛至沓來,場面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