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l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每當讀起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總有一種淡如縹緲云煙卻濃似醇厚咖啡的滋味在心間縈繞,總能體會到鄉愁象一枚含在嘴里的青果,澀澀的卻又蘊著一絲溫柔。
這首著名的詩歌,一直被海峽兩岸的華人廣泛關注。國務院溫家寶總理曾在重大活動中深情朗誦,更打動了兩岸人民的心。曾經有很多音樂界人士將詩歌《鄉愁》譜曲成歌,但大多未能成功。余光中先生自己也說:“給《鄉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比如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后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二十幾年前,臺灣歌手楊弦也曾將《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在臺灣產生了一些影響。遺憾的是,楊弦“自命為民歌,也無非是向往其清醇天然,有意表示與當代的流行歌曲劃清界限而已”(余光中《聽楊弦》,2003年),這些歌曲至今一首都沒能得到廣泛的傳唱。而且國內外眾多媒體中只要涉及《鄉愁》的,只有詩歌朗誦而沒有任何音樂形式。在音樂傳播如此豐盛的今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是《鄉愁》不合適譜曲嗎?顯然不是。詩人在赴美學習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在后來的詩歌創作上比較注意字句節奏,應該容易被作曲家譜曲。但為什么眾多音樂界人士未能譜寫成功并廣泛流傳呢?
江蘇省藝術研究院晁岱健院長經過三年多時間研究、創作了歌曲《鄉愁》。三年的揣摩中,他深諳詩歌的內涵之廣、創作歌曲的難度之高。他認為:《鄉愁》詩歌的語言工整、精練到極至(全詩共88個字,每段僅22個字),每一段都講述了一段歷史,時間跨度太大;詩詞中每段都出現“這頭”、“那頭”,創作成歌曲容易有重復感;鄉愁原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看似輕描淡寫,卻反襯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這種情感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對故鄉往事溫情的回憶、對兩岸統一切切的期盼,內涵極其深厚;詩歌所表達的不是簡單的憂傷、憂愁,而是既有傷感、又有思念,既有向往、又有熱切的期盼,情感太豐富。這些難點的累積,形成37年來眾多音樂家創作的難點。
基于詩歌本身的特點,如何用準確的旋律來詮釋詩歌,有很大難度。比如詩歌側重于抒情和敘事,如果采用歌曲擅長抒情、敘事的2/4或4/4節拍,節奏就顯得太過分明、有棱角感。故節奏的定位應在遵照作曲規律的前提下,把握在有節奏與無節奏之間,體現一種流動、流暢、動態的感覺。同時,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很特殊,歌曲創作既要是民族的、又要是便于傳唱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要有深切的思考,又要有向往、深情、激動的情緒。要將《鄉愁》創作成廣為流傳的歌曲,應具有較強的旋律性、平穩的節奏、音程跨度不大,好聽好學好記等特點。這些特點的累積造成了歌曲創作的難點。所以,給《鄉愁》譜曲關鍵在給“鄉愁”以準確的定位。鄉愁是深深的思念,略帶憂愁;鄉愁是溫情的回憶,夾雜著美好;鄉愁是切切的期盼,裹藏著激情。筆者認為,晁岱健院長經過多年的醞釀、揣摩,創作、譜寫的歌曲《鄉愁》所表達的情感與詩歌非常吻合。
在歌曲《鄉愁》中,開篇的二胡聽似悠深綿長的敘述,其實暗藏了心中情感的浪濤。歌聲一出,旋即引入遙遠的回憶。細細聆聽,不再是“我”對“新娘”、對“母親”的思念,轉而為幾千萬臺灣同胞夢牽魂縈的共同心愿、民族深沉的心聲。歌曲沒有太多的節奏變化,只為突出游子深切的期盼;沒有太多的強弱處理,卻能感受到心中激情涌動、心靈震撼、熱血沸騰。
2006年的圣誕節前夕,曲作者將匆忙錄制完成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