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臺資企業篇
從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一棟大廈臨窗攬望,黃浦江東岸高樓鱗次櫛比。作為臺商在大陸設立的第一家金融機構代表處,群益證券1997年購買了大廈18層的整個樓面,僅花400萬美元,如今價格上漲了十多倍,且只租不售。公司首席代表刁維仁說,“1989年我來大陸發展時跟很多朋友講浦東是塊寶地,大家還當作笑談!
深耕珠三角、北擴長三角,情系海峽西。改革開放30年來,盡管兩岸關系時有陰晴,兩岸之間的經濟往來卻從未“斷流”。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8年9月底,祖國大陸累計批準臺商投資項目76838項,臺商實際投資472.2億美元,在大陸外資來源的國家和地區中居第四位。
打破堅冰——深耕珠三角
歷經數十年的隔絕,兩岸冰封在上世紀80年代被打破。從暗流涌動到春潮洶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90年代日益增加,至21世紀初期形成相當規模;從第一波以輕紡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到第二波以石化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到第三波以電子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臺商投資大陸的軌跡,已成為大陸改革開放進程的“注腳”之一。
在國臺辦官員的記憶中,幾個關鍵的時間點十分清晰。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海峽兩岸“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
1981年,葉劍英委員長發表談話,明確提出“歡迎臺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事業,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
上個世紀80年代初,第一家臺資企業在福建成立。
1988年7月3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這是第一部較為系統的有關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投資與兩岸經貿關系的行政法規,對臺商投資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并予以較大的優惠與便利。
1994年3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這是第一部涉臺專門法律。根據中央、國務院制定的對臺方針政策,20多個。ㄊ、區)專門制定了鼓勵、保護臺商投資的地方性法規,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鼓勵臺商投資的政策法規體系,對臺商投資形成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截至2008年6月底,廣東省共有臺資企業2萬多家,成為臺資企業最多的省份。
制鞋企業臺灣創信集團是1990年始將生產基地轉入大陸的,目前有近2萬名員工,年生產各類運動鞋1200萬雙,年出口總值上億美元。董事長吳振昌先生認為,政策正確,比什么都重要,臺資企業就是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
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深圳臺商協會會長黃明智1991年到深圳投資燈飾,“當時,這里還只有山和池塘,電力也不足!辈贿^,黃明智的事業和身體還是很快“膨脹”起來,目前已在珠三角投資了5家企業、員工近萬人。談起最近的金融危機,黃明智說:“臺商都比較保守,很少借貸經營,所以金融危機的沖擊不太大。最近政府又出臺了許多紓困的措施,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減輕企業稅收負擔、擴大內需等都是‘大手筆’。特別是開辟內需市場,可以使企業在海外失去的訂單在內地市場得到補償,有助于企業渡過難關!
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是臺商投資的“新動向”。百腦匯是臺灣著名上市公司藍天電腦集團在大陸最大的投資項目,落腳廣州僅10年,已成為中國大陸電腦賣場著名品牌。廣州公司副總經理王育智說:“我們看好大陸市場,擴大投資規模是必然的事!
臺達電子在東莞,是臺商電子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臺達電子大陸地區副總裁曾紀堅說,扎根東莞,因為制造業最看重產業配套。經過20多年發展,東莞已形成了完整的、與生產能力相匹配的產業鏈,在產業集群方面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