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9月12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云報道,長時間盯著一個漢字看,會覺得字很陌生、好像不認識?或者一個字寫很多遍,越寫越覺得不像這個字?這樣的現象在醫學上是有解答的,有臺灣醫師近期指出,這屬于正常的“神經心理學”現象,是因為感官和神經持續接受刺激,導致短暫的疲倦和抑制。
臺灣醫師蒼藍鴿指出,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為大腦持續接受相同的刺激,形成神經疲倦和抑制,進而產生聯想阻斷,對字音產生疑惑,也失去字義的聯想力。這樣的神經心理學現象,又稱作語意飽和(Semantic Satiation)、字形飽和或完形崩壞。語意飽和的重點在于注意力的轉移,盯著一個字看太久,大腦會漸漸無法將整個字看成一個整體,會不由自主的只注意到字的一部分,該字瞬間喪失了整體感,對于讀音、意義記憶都會漸漸模糊。更有資料指出“粉、若、借”最容易發生這樣的狀況,不過還未經過嚴謹的證實。通常這種“神經疲倦”是暫時的,基本上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讓感官和神經休息,就會恢復原本的狀態。
蒼藍鴿表示,這種大腦行為并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神經過度刺激而遭到抑制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相當常見,例如一個熟人的照片、熟悉的地點,看久了一樣會突然有陌生的感覺跑出來。以香味和臭味舉例,若長時間待在充滿香味或臭味的空間,對該味道的感覺也會因為漸漸習慣而消失,因為嗅覺神經持續接收相同的刺激,也漸漸被抑制。通常這種“神經疲倦”是暫時的,基本上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讓感官和神經休息,就會恢復原本的狀態。(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