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民族復興62%”,警惕把理想庸俗化

        時間:2012-08-08 15:56   來源:新京報

          將民族復興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簡單而機械地用各種經濟指標測量,也大大壓縮了其豐富的內涵。

          據報道,8月3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在一個論壇上表示,經過測算,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即完成了62%的復興任務。

          用量化指標衡量復興進度引發廣泛爭議,“62%”也迅速躥紅,一度成為調侃用詞。比如有人說“今天我的健康快樂壓力郁悶情緒指數分別是62%”之類……這些調侃直指“復興指數”——把極其模糊、抽象的概念,用上62%之類的數據,表達出來的不是精確,反而是讓人一頭霧水!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很難被量化的,比如愛情、感動、幸福、快樂,如果“民族復興”可以用指標量化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后若干位,那就等于告訴人們,愛情也可以用財富、鮮花、年齡、愛好、門當戶對等幾個指數量化到小數點后若干位,這可能嗎?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楊宜勇回應說,“監測,是為了更好地監督。沒有監測,怎么知道這個目標是不是實現了?”可問題在于,如果這個指標本身的科學性存疑,讓人莫衷一是的“62%”又如何能發揮監督作用?這個看起來并不低的數據,和公眾的感受存在出入,如果真以此來判定“復興程度”,搞不好起不到什么監督作用,反而會有誤導作用。

          據報道,第一份民族復興指數報告指出2005年是完成46%的復興任務,但該數字向上匯報時,得到的反饋是低了;這次引發批評之后,楊宜勇又反問記者,“現在呢,62%了,又都說高。你認為合理的數應該是多少?”從這細節可以看出,所謂復興指數實在有欠嚴謹,自定標準的同時,難掩一只眼睛朝上看、一只眼睛朝下看公眾反應,并準備隨時調整的非科學心態。

          對于公眾的質疑,楊宜勇回應,他們的研究沒有花國家一分錢,純屬“業余愛好”。但是,不管有沒有浪費國家研究經費,作為拿著政府薪奉的學者,所研究的又是事關“民族復興”的議題,自然免不了要接受公眾監督。

          公眾當然不能剝奪學者的“業余愛好”,但如果幾個專家制定一個數據模型,就得出“62%”的結論并對外發布,這顯然把理想目標給庸俗化了。將民族復興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簡單而機械地用各種經濟指標測量,也大大壓縮了其豐富的內涵。

          民族復興不僅關系到國家實力的強盛,也關系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權利、幸福和尊嚴。民族復興不是看摩天大樓有多少,不是看城市化率有多高,當然也不可能用鋼筋水泥衡量出來。

          “民族復興”是遠大目標,能不能用數據去測量,測量的標準又是什么,誰來測量,怎么測量……在這些問題未有廣泛共識之前,專家們還是謹慎得出結論為宜。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