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法音樂節——高雅音樂出殿堂
6月21日,通常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法國將這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定為全法音樂節。每逢這一天,法國各城鎮萬人空巷,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或登臺高歌路邊獻演,或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全國變成一個音樂狂歡的海洋。
今年音樂節即將到來,這已經是第三十一屆了。各項安排都在積極籌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歌唱家、演奏家以及業余音樂愛好者,不少已通過互聯網報名登記,不久將齊聚法國,大展各自的音樂風采,呈現不同的音樂魅力。
今年音樂節主題是“流行音樂50年”。目的是為了紀念英國流行樂隊“披頭士”于1962年發起的一場音樂時尚革命。
法國于1982年創辦了全法音樂節,它來自于已故法國前音樂舞蹈總監莫里斯·弗勒雷的倡議,并得到時任法國文化部長杰克·朗的支持。音樂節鼓勵業余音樂愛好者走上街頭演出展現才華。據調查顯示,37%的法國人會使用樂器,而有機會登臺演奏的人只占10%。事實上,無論是專業的還是業余的音樂人表演,都可給普通民眾提供一個欣賞不同風格音樂的極好機會。
音樂節這一天,巴黎會變成一個音樂世界。從香榭麗舍大街到蓬皮杜中心,從埃菲爾鐵塔到巴黎圣母院所在地西岱島,記者曾置身于塞納河兩岸人推人擁的音樂潮流中。在香街上,由大提琴、手風琴、長笛、大號和薩克斯等樂器配隊的合奏,曲調歡暢、熱烈、節奏感強,讓許多路人駐足;蓬皮杜中心前,有搖滾樂隊舉行的小型音樂會,也有來自不同國家歌唱組合以各自語言放歌,他們甚至向路人發放歌詞,邀請大家一起合唱;在西岱島連接圣路易島的橋上,一位音樂人將鋼琴搬到橋中間,為過往游人演奏。雖然那是一架立式的破舊鋼琴,但是演奏者用激蕩的心和瘋狂的手,演奏了貝多芬的《歡樂頌》,將音樂的歡樂送給了大家,喝彩和掌聲不斷,小費自然也不少;在埃菲爾鐵塔下,晚上舉行的大型爵士音樂會吸引近10萬觀眾,從埃菲爾鐵塔到和平墻的綠草長廊上到處站滿了人,現場直播的屏幕使人們不管身處哪個位置,都可以共賞音樂會的空前盛況。
音樂無國界!耙魳饭澥且粋跨越國界、語言和文字的節日”。搖滾、爵士、交響樂,美聲、古典、民族和鄉村音樂同場演出,突出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表明了人類文化的互鑒性和共通性,讓人們共享音樂的快樂。據法國文化部統計,全法音樂節當天共舉辦近2萬場演出,參與演出的藝術家多達80萬,觀眾超過1000萬人次!
法國音樂演奏家紀堯姆先生曾多次參與法國音樂節的演出。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音樂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聲音藝術,它能使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曲,能愉悅人們的精神和心情。音樂可以做到有品味的娛樂,有文化的休息。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養。特別是,全法音樂節可以讓許多人第一次在公開場合獻歌,第一次在公眾面前演出。同時,音樂節讓高雅音樂走出了殿堂,在社會生活中得以還原。
音樂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和諧發展極為重要。法國早就將音樂教育當作“國策”來抓,提倡讓更多的人“唱起來”。為此,除靠藝術院校培養外,全法還建立了4300多個音樂機構,為不同年齡的人提供幾乎免費的音樂培訓。法國不惜在音樂普及上加大投入顯然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人民網駐法國記者 顧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