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刊文說,臺當局“內閣”官員中,“新聞局長”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職務,想要干好,并不容易。一個好的“新聞局長”,至少有三個條件。
第一,要能取得媒體記者的信任,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不能太苛責“史局長”。第二,要有急速消化吸收的能力,才能把當局的政策快速、而且正確地傳達給媒體與民眾。這就要靠“新聞局長”對政策有急速消化吸收的能力,否則只是照稿子念,那媒體只要拿新聞稿就可以了。第三,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有超級政治敏感度的“新聞局長”,不會讓危機出現;再次一等的,也會在危機出現時,快速化解。就以這次的蘇花替的風波來說,不只“新聞局長”,連“行政院”可能都輕忽了它的政治敏感性,才會無事化小,小事化大!靶侣劸珠L”往往在第一線與記者接觸,如果有政治敏感度,可以產生雙向的正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提醒“行政院”與相關“部會”應如何處理,另一方面讓記者減少負面的報導。
前幾天,有些評論家都將矛頭指向“新聞局長”史亞平,要求“劉內閣”撤換。文章說,我們如果從這三個條件來看,第一個條件與第二個條件應該難不倒“史局長”,最困難的是第三個條件,那可不是短時間內可以修煉好的武功。這些撤換“新聞局長”的建議,委實讓“馬總統”與“劉院長”為難。此時果真撤換,代表他們當初在用人的時候,根本沒有深思熟慮。而且,下一次媒體又點名撤換其它“閣員”時,又當如何?因此,“行政院正副院長”及“馬總統”,都站出來公開挺史亞平,F在他們真的成了生命共同體了,而且賭注下得更大了,眼下的“史局長”,感受到的恐怕不是長官送來的溫暖,而是更大的壓力。
文章最后表示,“史局長”初入政治叢林,有如此表現,已屬難能,也希望她能早日從事務官的心態調整成政務官的心態,讓“馬總統”、“劉院長”及全臺民眾,刮目相看。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