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挑戰
價格調整勢在必行,并且按目前情形來看,一次到位的漲價方式幾成定局。無論生產或是民生,遭逢如此大幅度價格震蕩,“痛”是免不了的,然而各方以危機為轉機,才能“痛”得值得。
島內媒體報道,臺當局已經緊急約談幾大超市和賣場主管,要求后者落實平抑價格措施。此舉引來業者質疑,漲價源于當局調漲油電價格,商戶經營必須隨行就市,如今當局“挑起漲價,又要商家凍漲,這樣怎么解釋得通?”
也有“立委”對本報記者表示,不接受“經濟部”漲價計劃的說明!皼]有對民生和經濟受漲價沖擊進行整體分析,怎么能端出一個漲價計劃?‘經濟部’也承認,臺電管理上有問題,但問題至今沒有檢討,就端出連盈余都計算在內的漲價計劃,實在有些過分!
臺當局政策解釋顯然應該更加到位,倘若應變不力,將面臨嚴重信任危機。
不過,就大小企業而言,“抗漲”也是調整經營思路的機會。臺灣《聯合報》介紹,知名面包師吳寶春盡量避免高溫爐子冷卻再重新啟動,大大節約用電量,于是店內60多種面包,在漲價風潮中仍能維持原價,贏得顧客。這便是商家面對漲價反向操作的成功案例。
油電雙漲,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它牽涉臺灣社會上上下下,由此引起的紛爭一時難以落幕。臺灣社會如何走出漲價風潮陰影,從中得到什么經驗和教訓,值得觀察。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