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莫讓藍綠切割混淆了是非

        2011年08月08日 09:46: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臺媒《中國時報》6日發表社論說,自從有了“泛藍”、“泛綠”名詞后,臺灣政壇顏色立刻趨歸兩端,既少了彩色,更少了是非。藍綠兩色成為遇事評人的主要標準,媒體亦習焉不察,最后連媒體都避免不了被貼上顏色標簽;更遺憾的是,在藍綠選邊的政治氣氛下,連廣大的島內中間選民都發現,中間的空氣竟然變得如此稀薄。  

          社論說,不必懷疑,“泛藍”與“泛綠”已經成為臺灣政壇的專有名詞,維基百科有專章介紹,如果維基百科的數據無誤,泛藍一詞始自二○○○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后,由已離世的新黨創黨元老高新武創造,謝啟大宣傳,泛稱國民黨及自國民黨分裂出來的新黨和親民黨;相應于泛藍的產生,前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結合若干國民黨本土派和“獨”派自創臺聯黨,并與民進黨合流后,民進黨與臺聯黨很自然地就成為泛綠,二○○六年陳水扁為鞏固執政,甚至運作倡議組成“泛綠聯盟”。  

          但是,不論泛藍或泛綠,都沒有具體組成政治結盟,遑論政治組織,換言之,這只是兩個“泛詞”,泛指政治立場或支持對象傾向于藍或綠。很遺憾,多數人指涉別人是泛藍綠的時候,不會承認自己是泛藍或泛綠,遑論聽取或接受他人說自己不是泛藍或泛綠。結果是:臺灣從此失去了聆聽的能力,因為民眾再也聽不見別人的聲音,只聽到自己喃喃自語說,“他是泛藍(或泛綠)!睆拇寺曇粜纬刹涣艘庖,飄蕩在空中,沒有一個著陸之地,民意就此眾聲喧嘩,有氣而無力,改變不了決策,形成不了文化。  

          社論說,當心中只有藍綠,我們的是非標準不只是降低而是模糊了。即使網民大聲疾呼:誰給我粉紅色?我要彩色的世界!都改變不了藍綠分明的惡劣氣候,這是臺灣政治的最大危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杰]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