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聚會常玩的桌面紙牌游戲“三國殺”,近日居然走進了世界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列為新學期選修課之一,且有2個學分。
這課就是玩游戲嗎?誰玩得好,誰成績高?就如其它“非常規”課程一樣,“三國殺”課也遭遇著質疑甚至嘲諷。其實,細看一下這門課的來龍去脈,或許可以發現一些開設選修課的可貴思路。
此課程官方名稱為“探索三國:經典中國小說與三國殺桌游”。課程發起方是校內一個從事學生教育項目的組織,這個組織每學期吸引三四千學生加入,幫助學生創辦和設立各種課程,其中包括“三國殺”與《當代油畫鑒賞》、《全球疾病問題研究》等82門推薦選修課。當然,“三國殺”并不是學生自修,而是配備了3名教師共同授課,課程持續14周,期末須提交論文。
這種開課方式恐怕是與國內大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是“課為誰開”,也就是課程應首先滿足哪一方的需求。每門課都有其教學目的,但往往這些“目的”都是校方的目的、教師的目的,而不完全是學生的目的。其實,創造一門公認的好課,既要靠學校的規劃、老師的講授,也要靠學生的選擇。當學生接觸到三國題材游戲,當學生開始對三國歷史感興趣,他們希望有這么一門“對胃口”的課,于是伯克利“三國殺”誕生了。
最近,國內關于廈門大學擬開“爬樹課”一事也各有說辭。其實美國一些大學早已開設此項課程,因為體育選修課的多樣化能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也可掌握一些實用的逃生技能。
大學是最寬容、最兼容的校園,應有足夠氣度接受新事物、新潮流,尤其名校更應有這種文化自信。在眾多“嚴肅”課程的框架內,沒有必要排斥那些標新立異的“另類課程”,更不必一味報以不屑、不滿的表情。只要這樣的選修課從學生需要出發,且師資條件允許,不妨盡力開發、放手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