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兆輝和莊文強編導的作品里,《聽風者》比《關云長》強,比《竊聽風云2》差。準確地說,它比《關云長》高了不少,比《竊聽風云2》遜色不多。但如果跟麥莊早年間的《無間道》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與跟小說和電視劇比,電影《聽風者》的最大變化是把“安在天”變成了“張學寧”(周迅)!鞍⒈彪m然改名為“阿兵”(梁朝偉),仍然是那個耳聰目不明的天賦異稟者。這一變,安在天和阿炳由既是上下級也是兄弟的組合,變成了張學寧和阿兵之間既是拍檔又有曖昧情愫的關系。
這是聰明的一變。因為有《暗算》在前,阿兵的偵聽術再神,也難以出乎觀眾的預料。諜戰故事雖然進行了重構,畢竟還是原先的框架。但張學寧從天而降之后,感情的天空豁然開朗。一個是有才有貌的傳奇女間諜,一個是坑蒙拐騙的瞎子混混,兩個人本不可能有感情瓜葛。但一個任務把他們連接在一起,一次出生入死拉近了他們的距離。阿兵的愛是不可遏制的,盡管被盲人的自尊和自卑捆綁著。張學寧的態度是模糊的,她可能是不愛,也可能是因為刀頭舐血的職業而不能去愛。這種僵持中的躲避和微妙中的試探極盡細膩,暗流洶涌。后來又有沈靜(范曉萱)加入,三角關系更加絲牽絆繞,意味綿長。影片甚至出現了經典愛情片的氣象,讓人渾忘了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諜戰。
問題也正在于此。感情戲的推展盡顯麥莊的編劇和導演功力,可是斗智斗勇斗力斗狠的諜戰老本行卻被邊緣化了。阿兵一出,群小落網。雖有五條漏網之魚,卻也是老弱婦孺,想顛覆新生政權看上去像個笑話。這種完全失衡的力量對比,讓人打不起精神。
麥莊以《關云長》涉足歷史題材,暴露了香港導演歷史感缺失的軟肋;后回歸熟悉的香港股市,《竊聽風云2》立刻滿盤皆活,F在以《聽風者》再戰內地題材,他們已找到揚長避短的法門:盡可能地淡化背景,大劑量地鋪敘感情。事實上,華語片不分類型地言情化、電視劇化,已經成為攫取高票房的成功之道:兩部《畫皮》一部《畫壁》莫不如此?梢詻]有高難動作,可以沒有驚險劇情,可以沒有人生況味,可以沒有生活氣息,惟獨不能沒有的是情感命題和愛恨糾葛。
一方面是觀眾已經升級換代,買票入場的主流觀眾是年輕人,他們正在經歷和思索的就是愛情的各種可能。另一方面是向黑暗的人心和劇烈的搏殺去,一不小心就會碰上地雷,主創人員寧愿選擇又保險又有人緣的感情戲。于是乎,所有的類型片本質上都是愛情片,所有的導演都成了調和陰陽的老中醫。固然“沒有一部電影能在情感表達不到位的情況下獲得成功”,但用感情戲包打天下肯定也是一種矯枉過正。為產業的長遠發展計,中國電影需要野性和狂想,一味中規中矩等于慢性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