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諸多關于“世界末日”的事件會發現,相信“世界末日”的多數是社會底層人和農村人,他們可能因為缺乏理性,缺少科學教育,誤認為“世界末日”真會來臨?墒,對于那些殺人、自盡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并不是因為“世界末日”去做這些事,因為身邊更多的人并沒有恐懼,也沒有感染他們,他們是對生活、對自己的絕望無助,才會產生強大的毀滅心理;他們殺人、自戕并不能逃脫世界末日,但是殺人、自戕卻能宣泄自己的不滿、痛苦和絕望,這和“世界末日”無關,卻可能是世界末日心理與一個人的末日心理的重疊。
就像電影《2012》的原作者阿蘭·丹尼勒克在他的一本書《2012:毀滅還是重生?》中講到的:因為不滿,所以渴望毀滅,只有毀滅才能帶來重生,只有重生,才有機會過上安寧祥和、豐富多彩、沒有剝削與歧視的生活。因此,人們篤信末日的背后飽含著對現實的不滿與對更優質生活的期待。所以,從社會的角度講,讓每一個人都生而平等,生而有希望,而不是不公和絕望,恐怕是消除一個人末日心理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