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晚報》19日刊發文章稱,當全世界都因歐債危機,從拼經濟轉向救經濟時,臺灣政治卻在“大選”后,更進一步空轉、虛耗,走向藍綠惡斗的自殺式斗爭。
文章說,意識形態的對立,從兩岸歧見擴展到經濟、健康、能源議題,每一項政策都成為四年后“大選”秣馬厲兵的戰場,臺灣已成為被選戰過度燃燒的社會,不但燒光了元氣,更眼看就要燒光所有再發展、再繁榮的機會與可能。
文章說,相較于韓國、新加坡全力在經濟上沖刺,當前臺灣地區急需讓朝野政黨拋開意識形態,設定公共政策的選戰停戰區,以建立拼經濟、拼競爭力的共識。
臺灣曾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但近年來韓國大步向前,臺灣不但無法跟上,差距更被逐年拉大。蕭萬長曾提出他的觀察。據他分析,韓國曾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重創,情勢嚴峻到連留學生都因學費無以為繼紛紛中輟,全國人捐金救國,最后在應允連串紓困條件下,獲得國際貨幣基金IMF貸款得以度過難關,但此事也被韓國人民視為國恥,自此上下一心力拼經濟,絕不重蹈覆轍。
當年臺灣地區安然度過金融風暴,但政治卻一步步變質走向無窮盡的內耗,進而連經濟也陷入困局。政黨斗爭沒有化解跡象,反隨著一場一場選舉恩怨的累積,更走向零和化;藍綠選戰盤勢的拉近,造成任何議題都可以被無限上綱;也因此一場選戰才打完,政黨就在為下一場選戰搏取新的籌碼,多項選舉合一舉辦,未達成休生養息的效果,反因輸贏關系重大,朝野戰火更熾。
文章指出,要跳出當前窒息式政治困局,政黨都應有問政“務實不務虛”的體認,選民更要有明辨虛實的能力。但真正關鍵在于,臺灣人必須認清當前的國際局勢的多變與臺灣處境的嚴峻,面對國際競爭如此激烈,臺灣地區若堅持自我感覺良好不思變法自救,則被世界淘汰的苦果,有一天勢由民眾共嘗,不會有任何藍綠的差異。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