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西施”是庶民階級自我意識的展現;由於經濟的富裕,此族群一方面頗為欣賞自己的政治觀,一方面藉檳榔攤里閃爍的各色燈管和透明柜的花俏設計,展現其美學觀。
早就耳聞臺灣檳榔西施的趣事,傳說中的檳榔西施和輕佻甚至淫蕩都沾了邊。真正到了臺灣,到了路邊的檳榔亭,又嘗了一嘗檳榔,再和檳榔女聊一聊就揭開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檳榔女的神秘面紗。在臺灣東部的頭城街里,鼓了一鼓勇氣,又握緊拳頭,推開了一家檳榔店的門,店里只有這個美麗的檳榔女在扒檳榔。
交了50元臺幣,和11元人民幣,買了一包檳榔。其實我真正的目的是想聊聊那些人們傳說的“什么三點式”“什么摸兩粒檳榔了”。臺灣當局警告:吃檳榔會引起咀嚼功能障礙及口腔癌。
按照美女的指點,我扒開一顆檳榔,連著葉子一起嚼了起來。味道有點苦,主要的感覺是頭昏腦脹,有血壓升高的感覺,我有點不受,就吐掉了。之后,喉嚨有點腫脹和輕微的疼痛。臺灣人愛嚼檳榔,可能這個東西有提神的功能,像咖啡似的。后來我又試著嘗過一次,還是那種感覺。
檳榔女遠沒有報紙上傳說的那么神秘,賣檳榔的亭子在道邊隨處可見。是很普通甚至是最普通的那種小亭子,連門市都不是。有的除了賣檳榔,還賣香煙水果的,還有兼營“一日游”等業務的。
當聊起檳榔女“三點式”站街的事,美女說沒那么嚴重,只是個別的現象。倒是很多媒體跟著追風,把臺灣“檳榔西施”給炒起來了,惹得很多人有事沒事地也去嘗一嘗檳榔的滋味。
臺灣人吃的檳榔,除了新鮮的檳榔果(俗稱菁仔,據說含致癌物質檳榔素及檳榔堿)還要有一味也是不可或缺的配角,那就是包在檳榔外面的荖葉及夾在中間的荖花。
在臺灣最普遍的檳榔吃法有兩種:一是將檳榔剖開,中間加上一塊荖花和一些石灰及其他作料,即所謂的“紅灰檳榔”;另一種則是在荖葉上,涂石灰再包檳榔而不加荖花,此即“白灰檳榔”或“包葉檳榔”。
因為檳榔可以讓身體發熱,天冷的時候可以驅寒,還有人因此而認為可以壯陽。是否壯陽,不得而知,但臺灣確實有很多熬夜,做體力工作的人,喜歡吃檳榔,比如司機,往往會在車上備上一包檳榔提神。
“檳榔西施”是庶民階級自我意識的展現;由於經濟的富裕,此族群一方面頗為欣賞自己的政治觀,一方面藉檳榔攤里閃爍的各色燈管和透明柜的花俏設計,展現其美學觀。
[責任編輯:劉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