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第十章 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
按照產業集聚、規模發展和擴大國際合作的要求,加快促進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制造延伸,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引導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導產業、一批集聚效應突出的產業基地、一批跨國高技術企業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
第一節 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
根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總體趨勢,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產業,重點培育光電通信、無線通信、高性能計算及網絡設備等信息產業群,建設軟件、微電子、光電子等產業基地,推動形成光電子產業鏈。開發信息產業關鍵技術,增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延伸產業鏈。
第二節 培育生物產業
發揮我國特有的生物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實施生物產業專項工程,努力實現生物產業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制的新突破。健全市場準入制度,保護特有生物資源,保障生物安全。
第三節 推進航空航天產業
堅持遠近結合、軍民結合、自主開發與國際合作結合,發展新支線飛機、大型飛機、直升機和先進發動機、機載設備,擴大轉包生產,推進產業化;推進航天產業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發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及其應用,形成空間、地面與終端產品制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
專欄5 高技術產業工程重大專項
集成電路和軟件 建設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實現90納米及以下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產業化。發展基礎軟件、中間件、大型關鍵應用軟件和集成系統。
新一代網絡 建設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覆蓋全國的數字電視網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通信示范網。實現新一代網絡關鍵技術、關鍵設備和關鍵軟件產業化,建成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實施數字音視頻產品產業化專項。
先進計算 突破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技術,建設基于網格的先進計算平臺,實現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產業化。
生物醫藥 建設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疫苗和基因工程藥物產業化示范工程,完善現代中藥體系,提高新藥創制能力。
民用飛機 發展干線、支線、通用飛機和直升機。開發先進發動機。
衛星應用 研制新型氣象、海洋、資源、通信等衛星,開發無毒無污染大推力運載火箭。建設對地觀測和導航定位衛星系統、民用衛星地面系統設施及應用示范工程。
新材料 建設信息、生物、航空航天等行業急需的各類高性能新型材料產業化示范工程。 |
第四節 發展新材料產業
圍繞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裝備、新能源等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發展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復合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產業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創新體系。
第十一章 振興裝備制造業
第一節 振興重大技術裝備
努力突破核心技術,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加強組織協調,強化政策支持,依托重點工程,完善技術標準,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高效清潔發電與輸變電等領域研制一批對國家經濟安全、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重大技術裝備,引導形成一批集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競爭力強的企業。
第二節 提升汽車工業水平
增強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發動機、汽車電子、關鍵總成及零部件。發揮骨干企業作用,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鼓勵開發使用節能環保和新型燃料汽車。引導企業在競爭中兼并重組,形成若干產能百萬輛的企業。
第三節 壯大船舶工業實力
加強船舶自主設計能力、船用裝備配套能力和大型造船設施建設,優化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重點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在環渤海、長江口和珠江口等區域建設造船基地,引導其他地區造船企業合理布局和集聚發展。
專欄6 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
大型高效清潔發電裝備 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水電機組及抽水蓄能機組、大型空冷機組、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等。
超高壓輸變電設備 掌握±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關鍵設備制造技術,開發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
大型乙烯成套設備 推進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和對二甲苯、對苯二甲酸成套設備的國產化。
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 煤炭液化和氣化、煤制烯烴等設備。
大型冶金設備 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及涂鍍層加工成套設備等。
煤礦綜合采掘設備 大型煤炭井下綜合采掘、運輸提升和洗選設備以及大型露天礦設備。
大型船舶裝備 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設備、30萬噸礦石和原油運輸船、萬標箱以上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等大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機等配套裝備。
軌道交通裝備 掌握時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鐵路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實現產業化。
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 大氣污染治理、城市及工業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理等大型環保設備,海水利用、報廢汽車處理等資源綜合利用設備。
數控機床 提高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的水平。 |
第十二章 優化發展能源工業
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生產和消費結構,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
第一節 有序發展煤炭
加強煤炭資源勘探,統籌規劃,合理開發,提高回采率,減少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建設大型煤炭基地,鼓勵煤炭企業聯合重組,引導形成若干產能億噸級的企業。鼓勵有優勢的煤炭企業實行煤電聯營或煤電運一體化經營。調整改造重組中小煤礦,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煤礦。
加強煤礦瓦斯綜合治理,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加強煤炭清潔生產和利用,鼓勵發展煤炭洗選及低熱值煤、煤矸石發電等綜合利用,開發推廣高效潔凈燃燒、煙氣脫硫等技術。發展煤化工,開發煤基液體燃料,有序推進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設,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
第二節 積極發展電力
以大型高效環保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火電。建設大型超超臨界電站和大型空冷電站。推進潔凈煤發電,建設單機60萬千瓦級循環流化床電站,啟動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電站工程。鼓勵發展坑口電站,建設大型煤電基地。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電機組。
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統籌做好移民安置、環境治理、防洪和航運。建設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黃河上游等水電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適當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重點建設百萬千瓦級核電站,逐步實現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制造、建設和運營自主化。加強核燃料資源勘查、開采、加工工藝改造以及核電關鍵技術開發和核電人才培養。
加強電網建設。建設西電東送三大輸電通道和跨區域輸變電工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繼續推進西電東送、南北互濟、全國聯網。加強區域、省級電網建設,同步發展輸配電網絡,加強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完善城鄉配電網絡,擴大供電范圍,確保供電安全。
第三節 加快發展石油天然氣
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力度。加強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擴大勘探范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開展煤層氣、油頁巖、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調查勘探。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主體多元化。
實行油氣并舉,穩定增加原油產量,提高天然氣產量。加強老油田穩產改造,延緩老油田產量遞減。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擴大境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在沿海地區適度建設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擴建和新建國家石油儲備基地。
加快油氣干線管網和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逐步完善全國油氣管線網絡。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成品油管道。適時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陸路進口油氣管道。
第四節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實行優惠的財稅、投資政策和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鼓勵生產與消費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力開發風能,建成30個10萬千瓦級以上的大型風電項目,在內蒙古、河北、江蘇、甘肅等地區形成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加快開發生物質能,支持發展秸稈、垃圾焚燒和垃圾填埋氣發電,建設一批秸稈和林木質電站,擴大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產能力。并網風電裝機、生物質發電裝機分別達到500萬千瓦和550萬千瓦。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能。
第十三章 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和布局
按照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重組、提升水平的原則,加快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和布局,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產業集中度。
第一節 優化發展冶金工業
堅持內需主導,著力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嚴格控制新增鋼鐵生產能力,加速淘汰落后工藝、裝備和產品,提高鋼鐵產品檔次和質量。推進鋼鐵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發揮鋼鐵企業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和廢物消納處理功能。鼓勵企業跨地區集團化重組,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結合首鋼等城市鋼鐵企業搬遷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建設曹妃甸等鋼鐵基地。積極利用低品位鐵礦資源。
控制電解鋁總量,適度發展氧化鋁,鼓勵發展鋁深加工和新型合金材料,提高鋁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大銅鉛鋅錳礦資源勘查力度,增加后備資源,穩定礦山生產?刂沏~鉛鋅冶煉建設規模,發展深加工產品和新型合金材料。加強稀土和鎢錫銻資源保護,推動稀土在高技術產業的應用。
第二節 調整化學工業布局
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調整石化工業布局。在油品消費集中區域以擴建為主適度擴大煉油生產能力,在無煉油工業的油品消費集中區域合理布局新項目,在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區域控制煉油規模。關停并轉小型低效煉油裝置。合理布局大型乙烯項目,形成若干煉化一體化基地,防止一哄而上。
調整化肥、農藥、農膜工業布局和結構。在能源產地和糧棉主產區建設百萬噸級尿素基地,建設云南、貴州、湖北磷復肥基地和青海、新疆鉀肥基地?刂妻r藥總量,提高農藥質量,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發展和推廣可降解農膜。
優化發展基礎化工原料,積極發展精細化工,淘汰高污染化工企業。
提高藥品自主開發能力,鞏固傳統化學原料藥,開發特色原料藥。加強中藥資源普查、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建設中藥資源基地,大力發展中藥產業。
第三節 促進建材建筑業健康發展
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為重點,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日產5000噸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逐步淘汰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提高玻璃等建筑材料質量及加工深度。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溫材料以及綠色裝飾裝修材料。
推進建筑業技術進步,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和質量安全監管機制,發展建筑標準件,推進施工機械化,提高建筑質量。
第十四章 提升輕紡工業水平
著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質量,增加品種,滿足多樣化需求,擴大高端市場份額,鞏固和提高輕紡工業競爭力。
第一節 鼓勵輕工業提高制造水平
運用信息、生物、環保等新技術改造輕工業。調整造紙工業原料結構,降低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草漿生產線,在有條件的地區實施林紙一體化工程。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鼓勵家用電器、塑料制品和皮革及其他輕工行業開發新產品,提高技術含量和質量。
第二節 鼓勵紡織工業增加附加值
提高紡織工業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發展高技術、高性能、差別化、綠色環保纖維和再生纖維,擴大產業用紡織品、絲綢和非棉天然纖維開發利用。推進紡織工業梯度轉移。
第十五章 積極推進信息化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
第一節 加快制造業信息化
以信息化改造制造業,推進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促進制造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物流庫存和市場營銷變革。提高機電裝備信息化水平,實現精準、高效生產。推廣集散控制、現場總線控制、敏捷制造等技術,強化生產過程的在線監測、預警和控制。
第二節 深度開發信息資源
加快國家基礎信息庫建設,促進基礎信息共享。優化信息資源結構。加強生產、流通、科技、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領域的信息采集,加強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及時處理、傳播共享和有效利用。
第三節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
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建設和完善寬帶通信網,加快發展寬帶用戶接入網,穩步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建設集有線、地面、衛星傳輸于一體的數字電視網絡。構建下一代互聯網,加快商業化應用。制定和完善網絡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第四節 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積極防御、綜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安全監控、應急響應、密鑰管理、網絡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信息網絡和國家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推進信息安全產品產業化。發展咨詢、測評、災備等專業化信息安全服務。健全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和安全準入制度。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