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16時30分,梅地亞新聞中心,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就促進消費和對外經貿等有關問題答記者問。圖為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回答記者提問。中新網記者 鄧永勝 攝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7日表示,很希望臺灣能夠對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給予更多的放寬。后面的談判,還會繼續遵循原來的承諾。他表示,經常和臺灣的朋友說,在海峽兩岸“1+1”遠遠是大于2的。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7日舉行主題為“促進消費和對外經貿”的記者會。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出席記者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臺灣旺報記者問及:兩岸簽署了ECFA,哪些行業和企業比較適合到臺灣投資?臺灣對陸資的登陸開放限制很多,大陸這邊一直希望臺灣能夠雙向公平地開放,F在臺灣開放的幅度跟大陸的期待落差有多大?之前的談判,臺灣對一些敏感農工產品堅持不開放,大陸基于讓利政策,所以之前這方面沒有嚴格的要求。后續談判中,大陸這方面政策是否會繼續?如果臺灣還是比較堅持敏感農工產品不開放,大陸這邊會繼續讓臺灣采取這樣的政策來談判嗎?兩岸后續協商什么時候開始?
陳德銘說,海峽兩岸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已經簽署了。按照雙方的要求是在半年之內啟動四個單項的談判,也就是投資保護協定、服務貿易協定、貨物貿易協定、爭端機制解決,我們當然很希望臺灣能夠對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給予更多的放寬。
他說,我們注意到最近臺灣公布的項目里這個方面已經有所進步。從主管境外投資的部門角度講,一直鼓勵和支持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從而實現兩岸直接的雙向投資,加強經濟合作,進一步密切兩岸的關系。
陳德銘介紹說,現在大概有71家大陸企業在臺灣設立了公司或者是代表機構,投資金額1.4億美元,范圍涵蓋了通信、計算機、塑膠、批發零售、農林牧漁服務業、住宿服務業、餐飲業等多個行業。所以希望海峽兩岸在《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利好條件下積極地推動陸資赴臺投資,特別是在《雙邊投資保護協議》簽下來以后,更加積極地推動。
陳德銘提出了幾個方面的期望:一個是希望大陸的龍頭企業能夠到臺灣去考察和投資,能夠起到示范和帶動的效應;第二,希望臺灣能夠進一步完善投資的政策體系,能夠為大陸的企業去投資提供一些良好的保障;第三,希望臺灣、大陸的各個行業結合島內的產業特色,開展有針對性的對接活動。這點對臺灣應該有幫助,因為臺灣不同的區縣,島內的產業特點不一樣,開展有針對性的對接活動,大家會有興趣的,F在臺灣公布的大陸能去投資的只有64個項目,希望還能夠擴大一些投資的領域,放寬大陸人員赴臺的限制。因為光資本過去,沒有一定比例的人過去,投資者是不太放心的。當然,臺灣可能也有困難的一面,會在談判中互相體諒和照顧。
陳德銘還表示,從另一個方面講,大陸這么多的資金,現在流動性也很充分,臺灣的經濟需要加快發展。他經常和臺灣的朋友說,在海峽兩岸“1+1”遠遠是大于2的,大陸企業的制造能力很強,臺灣的研發,特別對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的跟蹤也很快。如果能夠對臺灣的研發進行一些投入,研發出東西之后又能夠利用大陸的制造業和大陸的市場來發展,前景真的是無量,所以希望能夠進一步大限度放寬對大陸投資的開放,促使大家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陳德銘指出,后面的談判,我們當然還會繼續遵循我們原來的承諾,但就其個人來講,希望對臺灣非常敏感的農產品,我們可以考慮。但如果是臺灣自己不能滿足供應的,或者是臺灣不生產需要從外部進口的農產品,是不是也應該對我們開放呢?這是于情于理講,你自己沒有,可以從其他地方買,就不能買一點海峽對岸的嗎?希望這方面還有討論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