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速評丨大灣區發展海洋經濟 這件“小事”為何這么關鍵?
建設海上新廣東,最近有了兩個新動作:日前,《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正式施行;幾乎與此同時,廣東召開海洋經濟工作會議。
兩件事關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大事,都圈出了同一個重點:耕海牧漁,把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提上日程。
讓大家“吃上海鮮”這件“小事”,為何能在大灣區掀起了一場“餐桌革命”?
早上來碗招牌艇仔粥,剛剛上岸的瀨尿蝦得清蒸才最下飯,夜宵烤生蠔別忘了多下蒜蓉,少下辣椒……對于在沿海生活的廣東人而言,或許這樣的菜譜只能算是“日常操作”。但眼下正值南海伏季休漁,愛吃海鮮的廣東人,在休漁期要如何繼續實現“海鮮自由”呢?
今天,現代化冷鏈物流已經快得能讓全國各地的老饕們都能嘗到來自沿海最新鮮的海味。但也有一個關鍵問題:靠單純的海洋捕撈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海鮮消費量。因此,這幾年,廣東人的目光鎖定了大海,發展海洋漁業,做起了“圈養海鮮”。
要在海上“放牧”并不簡單。早些年,我國水產養殖大多在近海,養殖密度過高,沿海養殖空間受到擠壓,水域環境惡化,形成了惡性循環。2013年,國家提出要求控制近海養殖密度,拓展海洋離岸養殖。在遠離陸地、水深20米以下水區的深遠海養殖模式,開始成為廣東漁業發展新方向。
發展深海養殖,廣東自有優勢:廣東海岸線總長全國第一,同時,這里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夏熱冬溫,全年都適合海水魚類養殖。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中遠海水深度更深,海水流速快,水體的自凈能力更強,水質更好,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魚類質量更高。
在深海養魚是好事,但也絕非易事。比如,深海養殖的生產設備需要具備更高的防臺風和抗壓能力,一個養殖平臺的造價就高達幾千萬元。同時,深海環境復雜,海水溫度、鹽度、壓力等因素較淺海養殖變化大,種苗、飼料等物資也都需要通過專門的渠道運輸,進一步抬高了深海養殖的投入成本。
與此同時,海鮮從深海到餐桌,也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支撐,養殖、加工、冷鏈物流、銷售,缺一不可。
這樣費盡千辛萬苦,深海養殖真的只是為了吃嗎?
近年來,各個國家都在提糧食安全。我國更是把吃飯的“思路打開”:不僅是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能成為飯碗里的美味。在這其中,發展深海養殖,建設海洋牧場就關乎“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建設海洋牧場,顧名思義就是在大海上“放牧”,將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海上放養。除了養殖,海洋牧場還承擔著生態修復、種質保護等功能,既能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又能產出優質食物資源。
在剛剛舉行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更是提出了“要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和“發展現代化遠洋捕撈”。
具體到廣東而言,大力發展海洋牧場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每一個產業背后都是數十數百家企業的身影,更是數百數千個縣鎮村的興起。
在近淺海上做“減法”,促進淺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在深遠海上做“加法”,降低近海資源過度開發,實現海洋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點上,廣東目標很明確:既要著力打造海水種業里的“南繁硅谷”,建設一批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還要推廣“現代化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到2027年,廣東年海水養殖總產值要達到440萬噸。
從讓更多人吃上海鮮,到讓來源更豐富的食物被端上餐桌。當人們品嘗來自廣東的海味珍饈的時候,筷子夾起的每一口鮮甜,都飽含廣東牧海耕漁的智慧,值得細細分解,好好品嘗。
。ǹ偱_記者 林麗麗 劉帆 鄧裕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