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丨一件宋代袍服上的“混搭”美學:低調絹帛,鑲著狂野金線
穿古裝游古城,一直備受人們喜愛。游客常問:“中國哪個朝代的服飾最好看?”實際上,并沒有“最美”的絕對答案。不同朝代因其國力的強盛和獨特的文化,形成了風格迥異、各具風情的服飾形象。
但你可知,當北宋的含蓄清雅,遇上邊塞的粗獷奔放,會在服飾上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喀什地區博物館所藏的這件“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正是這一時期審美融合的生動見證。
這件棉袍是國家一級文物,征集自新疆麥蓋提縣,穿越千年,氣度依然。其色彩淡雅,以青色絹為面,黃色棉布為里。其形制修長,袍身長達1.25米,通袖更達2.85米,采用開襟交領、窄袖掐腰、下擺寬大的設計,整體端莊大氣,又融入了濃郁的邊塞風情。
袍身領口、前襟、袖口及下擺處均鑲嵌有緙絲織帶,紋樣低調而精致。尤為珍貴的是,部分圖案以金線織就,呈現出粗獷奔放的花卉主題,設色和諧,織造細密,體現出當時極高的紡織工藝水平,是一件國內罕見的宋代緙絲珍品。它如同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服飾審美與織造技藝。
緙絲,又稱“刻絲”,采用“通經斷緯”的復雜織造技法,以生蠶絲為經、彩色熟絲為緯,依圖案挖織而成,因其效果如雕刻般立體清晰,故得此名。該工藝自唐代就已出現,至宋代成為皇家御用之物。由于織造緩慢、成本高昂,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κ菜龃伺,更是目前國內罕見保存完整的宋代緙絲衣物。
千年歲月為這件“飾緙絲邊緣絹棉袍”留下累累傷痕。修復前,它曾嚴重褪色、殘破不堪,內部絮棉也已糟朽,甚至輕微觸碰就會導致織物碎片脫落。修復師們以脫脂棉替代原填充物,反復調色復原絹色,并運用立體縫合技術重整衣袍結構。整個修復過程歷時一年,才最終使其重現往日風采——尤其是在殘存的緙絲邊緣中發現的金線,進一步印證了這件衣物昔日的高貴身份。
這件袍服不僅是一件服飾,更是絲路文化交流的見證。公元5世紀前后,新疆已形成疏勒、龜茲、于闐等紡織中心,在吸收中原絲綢技藝的基礎上發展出本地特色。該袍雖產自新疆,卻在質地、款式和工藝上與中原宋服極為相似,體現出絲路沿線在地域文化與審美上的深度融合。
如今,當我們凝視這件重煥光彩的緙絲袍,仿佛得以回望那個絲路暢通、霓裳飛揚的時代。它不僅印證了中國古代織造技藝的高超,更映射出文明在往來中融合、在時間中傳承的永恒力量——一如袍上的緙絲金線,歷久,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