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 | 呵護每一顆創新的種子
高產高蛋白玉米、電站巡檢運維機器人、微創心肌旋切系統……來到“中國光谷”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步入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展廳,迎面一棵枝繁葉茂的“科創之樹”引人注目。
“呵護每一顆創新的種子”,這棵樹既是武創院的精神圖騰,也是科創高地光谷匯聚創新力量的重要平臺。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展廳。劉書文攝
中國第一臺飛行汽車的主要設計者,入選福布斯中國2018年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多次獲得全國創業大賽金獎……30歲出頭的創業者邰鑫來身上有不少“光環”,這兩年,他有了新的身份——武創院空地一體智能交通研究所執行所長、湖北武創航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吸引這位滿腦子新奇想法的年輕人來此扎根的,正是武創院對初創項目的貼心呵護和支持!霸谄髽I起步階段,武創院就給予我們‘撥轉股’的資金支持;邁入產業化階段后,武創院則利用產業鏈上下游的聚合,已經幫助我們找到了三家客戶!臂Ⅵ蝸碚f,如今,公司正在人形機器人與低空經濟領域大力開拓,兩年間年訂單量增長4至5倍,員工人數從2023年初落戶武漢時的10個人增加到如今的30多人。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展廳。劉書文攝
科技創新存在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長周期的特點,也因此極其缺少投早、投小、投長期的金融資本。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是武創院創立時的初衷。這家成立于2021年6月的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圍繞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省市優勢產業,鏈接國內外高校院所、行業龍頭企業、頭部投資機構等創新資源,建立了“早期撥轉股+中期風險投資+成熟期產業資本介入”的持續助推孵化機制,助推高校研發成果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高效落地。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教授汪道文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暴發性心肌炎血液快速檢測方案,目前已處于臨床階段,計劃今年上市。而此前,由于缺乏啟動資金,沒有投資機構介入,這項技術成果一度難以轉化。
正是得益于“撥轉股”的創新機制支持,這項原創成果的產業化進程才能順利推進。武創院副院長王慧中介紹,“撥轉股”即前期以科研項目經費方式投入,后期在項目成熟后進行市場化融資時再轉成股權。通過“撥轉股”方式,武創院已支持數十個早期科創項目團隊邁出成果轉化“關鍵第一步”。
“因聚而變,惟創則新”。截至2025年8月,武創院已設立專業研究所、企業聯合創新中心、公共服務平臺等90余家創新單元,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新資源正在這里悄然匯聚,形成中國光谷持續創新的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