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灣教授發現外太空測地震波方法 有助于快速救災

        2010年09月21日 17:47 來源: 字號:       轉發 打印

          中國臺灣網9月21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在太空中可以感受到地震的威力?這個原本被視為癡人說夢的大膽假說,如今已被臺灣“中央大學”研究團隊證實,他們在“921”大地震重創中臺灣之時,在距離地表300公里高的太空測到震波,研究論文刊登在新一期的地球物理頂尖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震撼國際學界。

          “你是不是腦袋壞掉了,地震波怎可能傳到太空?”臺灣“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1996年開始從事地震的電離層震動研究,當時他提出地震波可能傳遞到太空中,并被偵測到,引來不少質疑。但他不以為意,率領研究團隊繼續探索這個未知的領域。

          “921”大地震后,劉正彥和研究團隊在距離地表300公里的太空中,觀察到一波巨大的震動,再透過十幾個全球定位系統(GPS),尋找引起太空震動的源頭,竟然就在南投縣集集鎮東北方30公里處,恰好是當時地面錯動最大的地方。

          劉正彥解釋,電離層分布在離地表100公里到2萬公里的高空,地震震動時,地表波動能量會拍動大氣,大氣層的擾動會有如聲波一樣震動,向上傳遞。震波所經之處,會改變電波的前進路徑,進而被GPS鎖定并偵測出來。

          劉正彥說,地表空氣密度是太空中稀薄空氣的10億倍,根據能量守恒原理,地震地表波動傳遞到太空時,能量不是被稀釋,而是會被放大萬倍以上。他估計,若地震時地表錯動8厘米,太空中則有80公里的跳動,而這個強大的跳動會影響全球定位系統電波訊號的傳遞時間,不難偵測到。

          研究發現,“921”大地震引起的地表大氣波動,傳遞到300公里高的太空,大約是600至800秒,傳輸速度約為每秒700至900米。研究顯示,淺層地震在里氏5.6級以上的地震,就可在太空中量測到大氣震動。

          由于從地震發生到被GPS偵測出來,中間有十幾分鐘的時間落差,劉正彥認為這套偵測系統雖無法用來預測地震,卻可在地震發生不久后找到最大震源,以利防救災單位盡速將人力物力投入重災區,把災害降到最低。(中國臺灣網  王賽賽)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