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布會 | 新聞人物

        發表一篇SCI論文校方獎勵1萬 中國高校SCI饑渴

        時間:2010-01-04 09: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晶體學報》(E分卷)已撤回鐘華、劉濤二人提交的文章。圖為其中一篇文章的檢索信息截圖,摘要顯示,該文章已被撤回(黑框內文字)。 記者 來揚制圖

          震驚科學界的論文造假事件背后——

          “一場與SCI有關的丑聞”

          論文造假事件震驚學界

          2009年12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E分卷官方網站發表文章,公布了以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鐘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為責任人,發表在該刊物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并作出一次性撤銷的決定。文章稱:“這些報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間僅憑修改一套原始強度數據而發表系列文章!蔽恼逻表示,調查工作仍在繼續,問題論文數量可能繼續攀升。

          消息迅速傳回國內,在互聯網上引爆新一輪對學術造假的聲討。井岡山大學校長張泰城回應媒體:發生這樣的事情,學校感到非常震驚。

          井岡山大學黨委書記萬繼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發出感慨:“在一個刊物、短短一段時間內發表幾十篇論文,這已經是有點瘋狂的行為了!

          然而,這一切不是沒有征兆。

          2009年12月2日,已退休的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胡盛志在其博客中發文指出,他在2009年和國外的一名教授合寫了一篇論文,該論文提到了2008年被國際《晶體學報》撤稿的我國學者的兩篇文章。

          胡盛志表示,“撤稿是該雜志前所未有的舉措,值得認真的思考!蓖瑫r,他在文章中貼出了《晶體學報》編輯去年早些時候給他的一封郵件的部分內容,郵件透露,《晶體學報》的編輯們正在對中國一所大學老師2007年發表在《晶體學報》E分卷上的大量造假文章進行調查。

          他在文章中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是否還會有學者發表的晶體結構報告論文被撤?我們目前大力提倡創新的同時,是否得強調掌握基礎理論,基本技能以及做學問的基本游戲規則?”

          這篇文章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截至記者發稿時,該文僅有1709次點擊,而胡盛志隨后發表的《70篇晶體結構報告一次性撤稿的啟示》一文的點擊量接近 14000次。

          胡盛志在文章中寫道:“此次撤稿不只是一兩篇,而是一次性撤下70篇。據我所知,這是國際晶體學報前所未有的嚴肅查處,很有可能在科技刊物的歷史上空前絕后!

          但他同時表示,“我一直認為應慎用‘垃圾’這兩個字,因為即使在E版(即E分卷——記者注)上發表的論文,都是收集到數據庫成為將來開發利用的戰略儲備,說不上何年何月就派上用場,這方面我將以例見證。但有兩類結構文章難免要背此罪名,一類是宣布不得不撤稿的根本無中生有的虛假結構,另一類就是低水平重復的論文。這兩類論文不僅浪費了時間、精力、財力和版面,在數據庫中造成的污染后果極其嚴重,因此對撤稿既感到心情沉重又認可科學追求真善美!

          造假事件曝光后,井岡山大學宣傳部負責人表示,近3年來鐘華和劉濤因發表論文數量過大,曾經引起部分同事和該?蒲刑幍膽岩,但學校未予深查和追究。

          “這充其量是實驗數據報告,根本不是論文”

          “這充其量只是實驗數據報告,根本不是論文!2009年12月30日晚,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電話采訪時,對此事件保持持續關注的知名學術打假人士、生物化學博士方舟子語出驚人。

          方舟子介紹,《晶體學報》E分卷其實只是一個小分子晶體數據庫,在那里發的“論文”一篇只有一頁,只是一篇實驗記錄,一般這種提交在兩三周后就能發表,門檻很低。

          文章的發表過程也十分格式化,只需要自己到該網站填寫一些試驗數據和化合物名稱就會自動生成,“英語不會寫都沒關系!

          極低的門檻帶來一系列泛濫。方舟子發現,一些不是做化學研究的國內高校老師也出現在《晶體學報》E分卷的作者大軍中。

          與此同時,雖然是SCI收錄期刊,發表在這一卷上的文章引用率極低,2007年的影響因子僅為0.508,2008年這一數據降到了0.367。

          方舟子介紹,發現造假的過程其實很有意思,“是出于別的檢測目的偶然發現兩個人的數據很奇怪,一檢測發現根本不存在”。

          在方舟子看來,這樣的造假多少有些肆無忌憚——其實即使不造假,這樣的文章也很好發,測一個新的小分子晶體結構也就是幾個小時的事,“就是說,到后來,這兩位老師連這幾個小時也不愿意花了!

          但方舟子同時表示,這些造假的數據對于科學研究的影響有限,“造假的都是很偏的化合物,一般研究人員在自己課題的深入研究中完全可以測出來!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