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更近情更濃 共筑美好家園——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邁出堅實步伐
2025-10-14 10:27: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閩臺地緣相近、同根同源,兩岸林學合作大有可為。期待未來兩岸森林康養經驗與國際先進理念深度交融,將福建各地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樣本!苯,在海峽兩岸(福州)森林康養與環境教育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上,臺灣師范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靜明表示。
研討會上,全國首個海峽兩岸森林康養協同創新平臺——“海峽兩岸森林康養與環境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這一平臺的成立,是助力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有益探索和務實舉措,標志著閩臺兩地森林康養領域的合作邁入全新發展階段,將為兩岸生態保護、大健康產業及教育融合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十四五”規劃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從數字“第一家園”服務平臺到兩岸產業投資基金,從“小三通”航次加密到兩岸標準共通……近年來,福建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通過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從藍圖逐步變為現實。兩岸融合發展道路越走越寬,示范區的示范效應正不斷顯現。
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更加便利
9月18日,清晨的陽光灑在福建平潭金井港區,“臺北快輪”緩緩靠岸。這是它自2017年12月開航以來第1000航次往返平潭與臺灣。船員們熟練地系纜繩、放跳板,一批原產臺灣的液晶面板即將發往江蘇、廣東等地。
“臺北快輪”總噸位18080噸,一次最大可載運230個標準集裝箱。這條航線已成為跨境商品出口臺灣的重要通道——累計出口跨境電商貨物總額超250億元人民幣。
“為了更好地服務好臺胞臺企,平潭邊檢站縮短集裝箱貨輪在錨地等待時間,持續優化申報和通關流程!逼教哆厵z站民警潘龍崗告訴記者,他們實現出入境船舶手續一次性辦結,平均每艘船舶手續辦理可節約2小時。
如今,“臺北快輪”自平潭至臺北港貨運直航最短航程僅需5.5小時,實現了“海運成本,空運速度”。憑借這一優勢,平潭跨境電商發展迅猛,已成為大陸對臺物流重要集散中心之一。
數字賦能,讓通關像網購一樣方便;而法律服務,讓跨海峽權益保障無憂。在福建,臺商們不再為法律糾紛頭疼。如今,福建已在福州、廈門、平潭等地設立5個涉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成臺灣地區法律查明平臺,還創新設立大陸首個涉臺海事糾紛解決中心。
不僅如此,社會融入門檻進一步降低。眾多臺胞加入福建省相關社會團體,一批臺師在閩全職任教,高校在讀臺生近2200人。
“真的要感謝福建給予我們的便利化措施,讓我們能夠更深入融入這里的生活!痹=ǘ嗄甑脑O計師、臺青曾芝穎感慨,在福建不只是辦事方便,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里有歸屬感。
從數字政務到法律服務,從就業創業到社會生活,福建正用實實在在的便利,搭建起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四通八達之橋。
閩臺經貿往來持續熱絡
在福清臺灣農民創業園,臺農汪育森站在新栽種的芭樂田里,仔細查看苗木長勢。6年前,他從臺南來到福清,如今已成立公司,專門引進紅鉆芭樂、紅寶石等臺灣高優品種。
“我們在福清龍田鎮流轉了400畝地,已栽種100余畝,預計年底可以結果!币娪浾叩絹,汪育森高興地撫摸著嫩綠的苗葉說道,“臺灣農業技術加上大陸的土地資源和市場,讓我們看到了巨大機遇!
而在百里外的永泰葛嶺鎮,由80后臺青楊棋崴投資的梅百華文化創意園同樣生機勃勃。自4年前開園以來,該創意園不僅延長了永泰青梅產業鏈,還為當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廠房建設需要電路改造,當地農業部門上門協調,不到1個月就解決了問題!泵钒偃A副總經理呂華偉指著正在建設的二期廠房說。
除了臺青個體的創業投資,兩岸經濟合作還有哪些可能?漳州以宗親聯誼開拓貿易的模式,提供了另一種答案。2024年3月,漳州王氏宗親聯合貿易有限公司在漳州臺商投資區揭牌成立。這家以宗親為紐帶的企業,旨在團結漳州王氏宗親資源,共同開拓兩岸貿易。
5個月后,該公司首批貨物順利抵達臺灣,完成了首單對臺貿易。公司成立后,積極申請“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中國電子口岸新用戶入網”等進出口權限資質,為拓展貿易合作方式奠定基礎。短短9個月,公司銷售額接近3000萬元,成功實現“當年成立、當年納統”的突破,為漳州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
“我們主動與周邊縣區加強業務交流,持續深化與臺商臺胞合作,探索多元化貿易項目!惫矩撠熑藢τ浾哒f。
在福建,各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臺胞臺企提供全方位支持。2025年8月,福州市推出支持建設“海峽青年發展型城市”第二批舉措,包括鼓勵支持臺灣青年來榕創業、發放“海青新?ā、設立“兩岸婚姻家庭服務驛站”等10條具體措施。漳州南靖縣作為臺胞重要祖籍地,2024年成立了“臺灣青年工作部”,2025年又開設“靖臺青年說”學習交流平臺,為靖臺青年提供交流橋梁。
這些舉措成效顯著,兩岸經貿合作正從傳統的投資貿易向更多元、更深入的方向發展,涌現出以宗親文化為媒介、以青年交流為紐帶、以農業合作為基礎的創新模式。
人文交流與全域融合亮點紛呈
兩岸交流不斷便利,經貿往來不斷增強,閩臺人文社會交流也不斷深化,融合發展呈現全方位、多領域特點。
今年7月,第八屆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體驗營在泉州開幕,來自兩岸及澳門地區22所高校的師生相聚這座世遺之城。以“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聚落文化和傳統建筑”為主題,兩岸青年攜手開展文化交流與創作實踐。
來自臺灣華梵大學的彭詠聰同學在活動中感嘆:“臺灣與福建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與文化連結。能與來自不同學校、不同背景的同學們合作設計一件作品,是一段很有挑戰也很有趣的經歷!
與此同時,在福建龍巖這片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文化的紐帶同樣緊密聯系著兩岸同胞。8月3日,第三屆“五洲客家音”(龍巖·上杭)文化學術交流會在上杭縣客家緣文化中心開幕。來自海內外的300多位客屬社團代表、專家學者與客家文化愛好者相聚一起,以客家為媒,以文化為橋,共赴一場跨越山海的客家文化之約。
“年輕人一定要認清你自己是客家人,傳承我們的客家文化、客家精神,也希望這些客家年輕人發展客家的精神,遇到困難絕不退縮、勇往直前,要把這個精神傳到全世界!被顒咏Y束后,臺灣客家總商會會長葉春榮激動地說。
這兩地的人文實踐,正是閩臺交流融合的生動縮影。通過共同的文化血脈和持續的人文交流,兩岸同胞在不斷增進了解、深化合作中凝聚共識,共同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書寫著兩岸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與此同時,福建全域對臺融合發展保持良好勢頭。三明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加快建設,各地對臺融合實踐特色亮點不斷涌現。金門與廈門、福州與馬祖,如今憑借“同城通卡”實現了一卡暢行。2025年上半年,福馬“小三通”航線客運量同比增長52%,這條海上走廊見證著兩岸同胞越走越親的現實變化。
數字是最有力的證明。今年1至8月,往來閩臺旅客173萬余人次,同比增長36.4%;從福建口岸入境的臺胞旅客67萬余人次,同比增長15.5%;來閩參加各類涉臺活動的臺胞累計約2.8萬人次,同比增長40%。閩臺融合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堅定,兩岸融合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在福建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
《光明日報》(2025年10月14日 05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