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臺灣·1945》,《沉默的榮耀》前奏曲

        2025-11-12 08:3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我是在往返北京與臺北的航班上,看完六集紀錄片《臺灣·1945》的。每一集的片頭音樂一響起,內心便有宛如觸電般的悸動,臺灣民謠《望春風》的旋律,獨特的臺灣風情,總能勾起游子的思鄉之情,心里浮現出“回家”的念頭。憶起多年前負笈北大期間,每次搭機返臺,即將降落前,航司也會特地播放《望春風》,這個曲子對我而言,意思就是“我到家了”。
          “光復”“光復”!臺灣人的脫胎換骨時刻
          《臺灣·1945》談的是臺灣光復的史實與史事,對于島內的觀眾來說,80年前的光復,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常想起已逝的奶奶,生前講起她小時候的故事,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末期的她,臺灣光復是其成長經歷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每每用閩南語講著“光復”“光復”,那是不摻雜任何意識形態、沒有經過任何當代經驗修飾、最為真實樸素的記憶,也代表著她那一代人的真正情感。
          臺灣第一位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林茂生,1945年10月25日在《臺灣新生報》發表一篇《祝詞》,在他看來,光復的三大意義在于:發現“我是人,是自然人”;發現“社會”;發現“國家”。我的奶奶或許學問沒有他來得大,但當她講起“光復”兩字的時候,相同的感受盡在不言中。問題在于,經過80年時光流轉,尤其是由于藍綠政治人物對于“光復”的解構與虛構,當今多數臺灣人完全無法體會80年前光復那一刻來臨的時候,對于“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那是多大的改頭換面、脫胎換骨,終于可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感受。
          一部“光復”通史,支撐歷史真相的頂梁柱
          國民黨談的“光復”,是在兩岸爭“政權正統”的脈絡之下;民進黨則干脆拒談、否認“光復”,因為他們仍沉浸在日本“戰敗者”的戀殖情結之中,目的是要向臺灣民眾宣傳、制造一種虛幻的“受害者”意識。在此情形下,臺灣人對于歷史的了解,出現了巨大的真空,光復那些年的面貌變得無比模糊與混亂,甚至還有人出現了“我當日本人好好的,為何一夕被中國人奪走”的嚴重錯亂。
          如此的歷史真空相當可怕,也相當危險,因為不只使得臺灣人背祖離宗、認賊作父,導致兩岸如同林書揚、陳映真等前輩所說的“近親憎惡”,未來還可能延續同室操戈、兄弟鬩墻的悲劇。而《臺灣·1945》紀錄片,宛如一部名為“光復”的通史,及時地補位進歷史真空中,成為一根不可或缺的頂梁柱,還原了臺灣人如何淪為殖民統治下的次等存在,又如何在兩岸同胞反殖追求民族尊嚴的共同奮斗下,得以光榮地恢復中國人身份,靠著兩岸中國人的攜手努力,重新建設慘遭日本殖民統治者蹂躪掠奪的寶島臺灣。
          十年前出品的《臺灣·1945》,十年后回看,更覺得彌足珍貴。當時兩岸交流交往熱絡,媒體、學界、民間的互通有無達到一波高峰。在雙方的合作下,各種難得一見的珍貴檔案、史料,如今已很難再留下的當事人親身證言,都在這282分鐘里完整記錄、保存了下來。在臺灣學術界“綠化”嚴重的當下,過去幾位全心投入臺灣光復歷史研究的良心學者接連辭世,使得良知聲音在臺灣快要絕跡。在《臺灣·1945》看到了王曉波、曾健民兩位先生的身影,聆聽到他們的宏音,令人感動。
          10月中旬,為了尋找一篇手稿,我專程坐火車到花蓮,前往曾健民先生生前的書房。一箱又一箱與臺灣光復有關的材料,分門別類靜靜躺在書架上,盡管已經布滿灰塵,卻是曾醫師畢生的守候!杜_灣·1945》里很多的鏡頭,背后都能看到曾醫師的足跡,包括魯迅作品在臺灣的傳播,以及大陸語言學家赴臺致力于“奪還我們的語言”,都是曾醫師生前著力研究的課題。我也曾替他收集、復印相關的資料,《臺灣·1945》仿佛見證了在處境再惡劣的時代,永遠都有少數的“歷史守門員”,捍衛著歷史、守護著歷史,扮演著暗夜傳燈人的角色。
          黑暗與光明的抉擇,見證兩岸人民命運與共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島內經歷了失心瘋般的“去中國化”,為了營造出“反中”“抗中”“仇中”的集體氛圍,臺灣當政者一方面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另一方面把臺灣光復“去殖民化”的真相當成抹黑的目標,諸如“鎮壓方言”“建設落后”“文化封閉”“文明倒退”云云!杜_灣·1945》由于忠實呈現了光復那些年的真實景象,無形之中一一戳破了“臺獨”編造出來的種種謬論。
          當時百廢待興的臺灣,既有新生,也有挑戰!杜_灣·1945》以史家的嚴謹態度,全面性地加以展現,做到了以“人”為主體,臺灣人在當時的喜悅、掙扎、疑惑、期望,面面俱到。
          歷史命運的安排就是如此巧妙,《臺灣·1945》就像《沉默的榮耀》前奏,如果不了解光復前后兩岸的情勢,就不會了解新中國成立前后,包含臺灣人在內的無數志士與烈士,為了信仰而舍身的高尚節操,也無法深刻體會何謂兩岸人民命運與共、血脈相連。走筆至此,腦海里又響起了《臺灣·1945》的片頭音樂,唯有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臺灣》寫透了那動人音符背后的深刻含義:“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作者:張鈞凱 臺灣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員、原鄉人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