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節,清明為何要燒紙
農歷二十四節氣,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其中有一個節氣比較特殊,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也是人們掃墓祭祖的時間。
這個節氣,就是清明。
清明掃墓祭祖,有前10日后10日的說法,說的是清明節前后10天,都屬于清明祭祀期。也有說法,清明當天不祭祀。不過,因為清明才放假,很多人會選擇這一天進行掃墓。
農村有的地方講究平時不能動墳墓,要動(如修繕)需要請人看日子,而在清明節期間,可以不忌。
清明節祭祀來源。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時,家臣介子推用自己大腿肉救了他一命。后來重耳回國當上君主,成為晉文公,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來做官,下令燒山。
火滅后,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柳樹而死。
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祭奠時,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唐玄宗時規定在寒食節掃墓!缎绿茣酚涊d:“開元敕寒食上墓”。
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相傳迄今。
再有,清明節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在這個時節拜祭祖先,能保佑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
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
《禮器》中孔子曰:“祭則受福!币馑际强鬃诱f過,祭祀則必定得到福祉。
《史記.禮書》中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人們祭祀祖先,現在部分人可能只祭祀了上一輩,表明了人生有來處,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自古以來成為一種文化傳統。
現在,祭祀中有插紙花、放鮮花、點香燭、燒紙錢、供祭品、放鞭炮等內容。
插花掛紙,農村許多地方把清明掃墓稱之為“插清”,在墳頭上插入蔑片等纏著的紙的、布的、塑料等材質的花,掛著紙質、塑料做成的燈籠,F在不易降解的塑料用品禁用了。
祭祀中的重點就是燒紙錢了。
傳說,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逼著丈夫蔡莫也去造紙,可蔡莫造的紙質量太差,無人購買,堆積如山。嫂子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墳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只見妻子在棺材里喊:“開門,快開門!”人們打開棺蓋,只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里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
外人不知道,這是蔡莫妻子為了賣紙,特意去裝死的。
就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用的消息,很快傳開了,蔡莫造的紙搶購一空。
燒紙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紙錢的流行,說明了古人篤信靈魂不滅的意念,認為去世的親人在陰間也要用錢。
祭祀燒的紙很粗糙,呈黃色,人們稱之為黃表紙、黃草紙。
人們用木槌和鐵制的錢鑿打印紙錢,橫豎按單數一鑿一鑿去打,這樣黃表紙上就留下了外圓內方的銅錢形狀,然后一張張對折,就成了祭祀燒的紙錢,F在有的店家直接把銅錢的形狀印在了黃表紙上。
錢鑿
后來,出現了更方便攜帶燃燒的紙錢,那就是仿近代紙幣的紙錢,上面印有“冥通銀行”“天地通銀行”等字樣,面額不等,數字都很大,少則幾萬,多則幾十億,如同人世間流通的紙幣。
不過有的地方開始禁止燒紙錢。近日,黑龍江省哈爾濱要求,全市做到“冥紙、冥幣無處可買,無紙可燒”。如果真這樣,以后逝者想收到紙錢就難了。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寒食野望吟》,描寫了當時清明掃墓的情形:
烏啼鵲噪昏喬木,
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
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
盡是死生離別處。
冥寞重泉哭不聞,
蕭蕭墓雨人歸去。
墓地里,風吹得紙錢到處飛舞,一座座古墓上長滿了青草。這里盡是人們生死分別的地方。掃墓人哭聲再大,墓里的死人也聽不見,人們只會在瀟瀟暮雨中傷心地歸去。
《禮記·祭統》中有: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意思是說,祭祀的禮節,并不是重在于表面形式(有沒有到現場,燒了多少紙錢),而是重在于發自內心的情感。
清明掃墓祭祖,焚燒紙線,死者知不知道,收不收紙錢,這事不好說,掃墓更多的是緬懷先輩,寄托后人的哀思,表明墓主有后人,后人知曉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