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植根江蘇的臺商周期性地為同一個問題發愁:人力成本高、旺季招工難。連日來,記者在走訪江蘇臺企過程中發現,除了將“擴張”棋子遷入大陸中西部,臺商在江蘇留存的制造業已悄然切入“機器換人”模式。
“我們是被‘自動化’了,簡單工種的崗位,盡量用機器取代”,在全球印刷電路制造廠排名前四的無錫健鼎電子有限公司,該公司行政副總陳邦俊20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上世紀90年代,第一批臺商追隨大陸經濟發展熱潮登陸江蘇。無錫健鼎是較早登陸的成員之一。其所在的電子制造業,是臺商強勢行業,如今,全球電腦出貨量的萎縮,也迫使他們在壓縮成本上尋找空間。
江蘇連續十二年臺資“體量”大陸第一,引入臺資項目已超2.6萬個,類似現象在制造領域不是個案。
在年外銷30萬只汽車輪轂、產值1億元人民幣的康翔鋁業(泰州)有限公司內,生產線上自動運轉著不同色系、個性酷炫的汽車輪轂,只有零星幾位員工在操控電子設備。
“2008年,人工拋光環節被‘拋棄’,2012年真空電鍍設備上馬,F在,生產環節員工從最多時600人減至200人!笨迪桎X業(泰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博鈞說。
一些臺商更為直接,自行研發了接近工業4.0版本的MES制造執行系統。
在全球三大電機制造商之一、無錫東元電機有限公司,生產工序被拆分成數段,員工在平板設備終端進行可視化“接力”,工序綠燈一旦停頓,將直接在主管手機上報警。
無錫東元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耀元介紹說,過去“報工”需人工電話追問每道工序生產進度,系統采用一年多來,產品準交率提升30%,庫存量從一周縮至三天。
“機器換人”驅動起另一部分臺商的生意。
20日,在大陸規模最大IT專業展會之一的蘇州電子信息博覽會上,大銀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大中華區行銷總經理助理王之佑正賣力推介新型機器人手臂。
他認為,在生產制造行業,以機器手臂取代人的簡單勞動是大勢所趨。當下,該公司機器手臂、搬運機器人應用在電子產品、化妝品等生產線組裝上。另一家機器人科技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公司年銷售業績增長率超30%。(記者 朱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