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網3月30日訊(凌華、盧輝、蔡億鋒)雖然不及福州、漳州的速度,也未至海南的規模,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不覺間已經成立一年多。臺商王志信閑暇時會抽一根煙,說話間總持著一些斯文與恬淡。有38年的“養豬齡”的他今年已逾六旬,年少時為養豬闖遍大江南北,最后一站落在了江蘇揚州。從2004年到2008年,他說雖苦,但也看到了希望。
王志信的欣慰來自于他在江蘇養豬事業的起色!拔疫x對了路子,養豬需要專業化、規;、精致化,發展農業也是一樣”,他這樣評價。
5年前,他帶著項目來到寶應,成立了江蘇當時最大的養豬場和加工基地———興泰揚州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種豬培育,F在他的公司占地650畝、建有公豬精液站、飼料場和有機菌肥場,兩條種豬生產線年產量近萬頭,產品行銷至全中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是圈子里公認的名牌產品。
這樣的故事在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不是孤案。在試驗區里,商客能品嘗到紅黃小番茄、水果黃瓜、清甜蓮藕汁甚至是稻米制成的米乳。
揚州市副市長紀春明介紹說,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實際上在重點建設“二區四園一中心”,即寶應有機農業核心區、邗江觀光農業核心區、江都花木產業園、高郵水產水禽產業園、儀征茶果產業園、廣陵食品工業園和農業科技信息交流合作中心。據統計,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內共投入4億多資金,現有153家企業落戶于此。
紀春明現在最希望看到的,是臺揚農業合作能朝著專業、精致方向繼續深化。他想著,到2010年,新建臺揚農業合作項目能達到50個,4個以上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得以培育,臺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和新機具能夠引進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