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雜志社社長郭偉峰今天在武漢舉行的 “第六屆兩岸傳媒邁入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上作主題報告時認為,兩岸新聞交流的歷史與現狀說明,兩岸新聞交流可以產生有利于兩岸關系發展的思想力,有利于穩定、推動和支撐兩岸關系。在目前兩岸關系還沒有正;臅r期,兩岸新聞交流的作用顯得特別重要。
兩岸新聞交流取得長足進展
1991年8月,為了解震驚兩岸的“閩獅魚事件”真相,時任中新社記者的郭偉峰與新華社記者范麗青獲準前往臺灣采訪,成為海兩岸隔絕42年后第一次入臺采訪的大陸記者,被認為是“踏出了海峽兩岸雙向交流的第一步”。郭偉峰認為,從這以后,兩岸新聞交流經過了接觸期、磨合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兩岸新聞界建立了互動、互信、互助的良好關系,相信隨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兩岸新聞交流必將取得更大的突破性進展,比如“兩岸媒體在兩岸設立分支機構、合作辦報辦刊等方面”。
兩岸關系的思想力與穩定器
郭偉峰說,兩岸新聞交流之門打開之后,帶來了兩岸之間更多、更客觀的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徹底改變了兩岸長期隔絕導致的兩岸人民“雞犬相聞卻又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溝通了兩岸人民的思想與思維,并由此不斷產生了新的關于促進兩岸關系持續發展的思想力。
同時,因為兩岸新聞界長期的交流、信息的充分溝通,有效化解了兩岸人民之間存在的許多誤解,增加了互信!八,不管在臺灣還是在大陸,民意沒有被政治輿論撕裂,敵意沒有被政治輿論操弄。兩岸新聞交流對兩岸關系起了穩定器的作用!
比如,民進黨上臺之后一段間,兩岸關系進入一種近乎“盲目的狀態”,原來兩岸所有的溝通渠道幾乎全部中斷,在這個“非常危險的時刻”,兩岸媒體發揮了重要的溝通作用,通過大量的新聞報道、分析,透露了大量的信息,基本上能夠使兩岸避免誤判,使兩岸關系始終停留在穩定階段!斑@就是最典型的穩定器的作用!
兩岸關系的推動力
郭偉峰指出,兩岸新聞交流不僅是人員的往來,更重要的是內容的傳播。兩岸新聞交流對兩岸關系發展的推動力不可以低估,因為“兩岸關系中幾次重大的歷史步驟,都是新聞媒體推動的!北热缯f,1991年他去臺灣采訪“閩獅漁事件”真相,就一下子兩岸推動了兩岸交流的重大突破:“第一,大陸公務人員首次得以因公進入臺灣本島;第二,實現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
他說:此后,“相信很多有利于兩岸關系發展的政策措施,都出自于兩岸新聞媒體的共同推動中!笨梢哉f,兩岸媒體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橋梁!叭绻麤]有兩岸新聞交流,兩岸關系的發展動力勢必受到嚴重損害!
兩岸關系的支撐點
郭偉峰認為,兩岸關系十分脆弱。目前,兩岸執政黨的互信沒有建立起來,兩岸官方層面的交流也沒有展開。更加嚴重的是,統一與分裂的斗爭始終貫穿于兩岸關系之中,導致兩岸關系“危機大、麻煩多”,“官方關系無法成為兩岸關系的支撐點”。在這樣特殊的狀態中,兩岸新聞媒體就起到特殊的支撐作用。這種支撐作用表現為“溝通”和“解讀”。他舉例說,今年四、五月間,連戰率中國國民黨代表團訪問大陸,大陸媒體進行了全程的詳細報道。大陸民眾通過新聞報道,發現國民黨仍然是一個反對“臺獨”、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政黨,尤其是連戰的中國意識和情懷令人感動。這次的新聞報道,基本上緩和了大陸民眾對長時期以來兩岸關系的焦慮和緊張情緒,防止了和平統一方針受到干擾,有力地支撐了兩岸關系。
兩岸新聞交流之門宜開不宜關
郭偉峰最后說,兩岸新聞交流發展到現在,曲曲折折,道路坎坷,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兩岸新聞交流終究擔負起了促進兩岸關系、穩定兩岸關系和維護兩岸關系的重任。
但是,兩岸新聞交流現在也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所以,正視與重視兩岸新聞交流,為兩岸新聞交流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這是為兩岸民眾好,也是為兩岸關系好。
他呼吁:“臺灣應當迅速恢復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駐點采訪,同時,開放更多的大陸新聞媒體到臺灣駐點采訪,開放香港的陸資媒體設立辦事處!
一句話:“兩岸新聞交流之門宜開不宜關!
。|南廣播公司記者聞達武漢報道/攝影)
本文發表于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