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湖南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系列挖掘機械設備源源下線出廠。今年以來,該公司迎來了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僅1至5月份產值同比去年增長110%。本報記者 郭立亮 攝
據湖南在線-湖南日報7月1日報道 (記者 唐愛平) “湖南制造”大型光伏裝備首次邁出國門;硬質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三湘;湖南造地鐵車輛開進印度;今年以來,我省工業領域喜訊不斷。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市場結構,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轉型。我省企業競爭實力進一步增強,省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省規模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296.3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8.3%。
去冬今春,在贏得“彎道超車”初步勝利的關鍵時刻,省委省政府及時作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湖南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部署。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歷練的企業,成為轉型升級的積極踐行者。
轉方式,調結構,讓冶金、有色等我省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原材料行業走出低谷。華菱衡鋼將品種結構調整作為化解市場風險的唯一出路,集中力量開展高效產品研發生產。新產品和高效產品給衡鋼打開了一道創效之門,平均售價為10148元/噸,比普通鋼管的平均售價每噸高出4000多元。更為可喜的是,衡鋼前不久被定為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的戰略供應商,高端市場布局進一步完善。及時轉型讓冶金行業止跌回升,1至5月,全省冶金行業實現增加值169.94億元,同比增長24.3%,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
株硬集團在其擔負的省重大科技專項“鎢產業鏈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中,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申請專利32項,制訂國家、行業標準19項。今年5月,該項目通過驗收。與此同時,硬質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也落戶株硬,建成后,將以高精尖技術研究為核心,包括超細及納米晶粒硬質合金材料等4個研究方向。在株硬、株冶、柿竹園、水口山等重點企業的強力拉動下,1-5月,全省有色行業實現產值650億元,同比增長60.5%。
轉方式,調結構,讓戰略性新興產業風生水起。作為我省新能源產業的排頭兵,中電48所自進入光伏裝備制造領域以來,投入巨資建成國內最大的年產1000臺套光伏裝備的總裝廠房、光伏裝備升級換代及新產品研發的實驗平臺。今年3月,該所使用自主研發的裝備建立起500MW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既能提供整線光伏設備又具有大規模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大型光伏產業集團。今年5月,該所的太陽能光伏生產線關鍵設備出口中東,這也是我國大型光伏裝備首次邁出國門,打破歐美設備在海外一統江山的格局,讓“中國制造”站在了光伏設備領域的世界最高競技場上。
轉方式,調結構,更是讓裝備制造等我省優勢行業穩步增長。三一集團、中聯重科高歌猛進,今年前5個月,產值同比分別增長八成左右;山河智能首批10余臺樁工設備出口印度;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的地鐵車輛也首次打進印度。隨著新的增長點不斷擴大,全省機械工業保持高度景氣,全行業規模企業前5個月完成工業增加值444.2億元,比去年同期累計增長40.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