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p id="siyyr"></p>

      3.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4.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欄目頭
            English
            繁體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泉州金門6月直航 大陸組團赴臺采購農產品
             
             
              來源:      日期:2006-05-31 10:20

             

              本報北京5月31日訊 記者李煒娜報道:國務院臺辦今天上午在京舉行例行記者會,正逢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記者會特別為記者們準備的粽子傳遞了節日的氣氛。國臺辦經濟局局長何世忠又宣布利好消息:為進一步擴大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的直接往來,應廣大金門同胞的要求,福建省將在泉州石井港增開赴金門的客運直航,首航儀式將于6月8日舉行。
              記者會由國臺辦發言人李維一主持。國臺辦經濟局局長何世忠、交通部公路司副司長李華、供銷總社辦公廳副主任楊占科、農業部辦公廳副主任何子陽介紹了兩岸民間交流往來情況和15項惠及臺灣同胞措施落實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泉州石井增開金門客運直航

              國臺辦經濟局局長何世忠表示,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之間海上直航模式代表了真正意義上的兩岸直航,雙方均用兩岸注冊的船舶、掛公司旗、另紙簽注的方式,解決了敏感的問題,這種模式完全可以擴大到兩岸的其他港口,實現兩岸全面、直接、雙向直航。

              何世忠說,石井港與金門航程僅14海里,而且風浪小,2002年開通了與金門貨運通航,幾年來共運營了335航次,貨運量為43.3萬噸,總貨值合計為299.6萬美元,已成為對金門貨運通航運量最多、增長幅度最快的港口。福建省在泉州石井港增開赴金門的客運直航,符合兩岸民眾的共同要求。

              他介紹,實現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是我們的一貫主張,也是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人員往來的客觀需要和兩岸同胞的所愿、所想、所盼。在未能全面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的情況下,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之間的局部通航,是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的一個渠道。截止到2006年4月,雙方船舶共運營了15271航次,運送旅客1440433人次、運輸貨物396萬噸,總價款為1200萬美元。

              在石井港與金門客運首航儀式舉行的同時,還將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展洽會”。這不僅為臺灣同胞進出大陸開通一座新的橋梁,也為臺灣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搭建了新的貿易平臺。

              ■“綠色通道”為臺農產品開放

              交通部公路司副司長李華在記者會上宣布,交通部決定開放臺灣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凡臺灣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在大陸通過公路運輸至銷售地,符合大陸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運輸規定的合法運輸車輛,全部享受“綠色通道”政策。

              李華介紹說,大陸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于2006年1月15日全部開通,貫穿了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實現了省際互通,直接連通了大陸29個省會城市、71個地市級城市,覆蓋了大陸所有具備一定規模的重要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為鮮活農產品跨區域長途運輸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主通道。

              李華說,凡整車運輸新鮮蔬菜、新鮮水果、鮮活水產品、活的畜禽和新鮮的肉、蛋、奶等鮮活農產品的合法運輸車輛在“綠色通道”上通行時,可享受三項優惠政策:一是可以享受沿線。ㄗ灾螀^、直轄市)人民政府為鮮活農產品運輸制定的通行費優惠政策,目前大陸已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落實了減免通行費政策;二是可以優先通行沿線收費站設置的“綠色通道”專用道口,提高通行效率;三是對有超限超載等違法行為的,行政執法人員要嚴格按規定及時予以處理,不得長時間滯留車輛。

              ■臺灣水果銷售困難與前景并存

              有記者問:目前大陸采取了多項措施來擴大臺灣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大陸的銷售,但是據了解,臺灣農產品在大陸的銷售渠道并不是十分順暢,怎樣預測臺灣農產品在大陸的發展前景?

              供銷總社辦公廳副主任楊占科表示,臺灣的水果進大陸,應該說還確實存在一些困難,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我們與臺灣的果農接觸太少,產銷銜接的渠道不夠通暢。二是兩岸沒有實現“三通”,運輸時間長,運距遠,運輸成本高,加上水果和蔬菜都是鮮活產品,這就進一步加大了運輸成本。如果兩岸不能“三通”,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的確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楊占科說,但是大陸出臺了更多的惠臺措施,為進一步擴大合作與交流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去年大陸方面宣布由臺灣經過檢疫準入的臺灣水果由12種增加到18種,并對其中的15種實施零關稅,從實施情況看,臺灣水果在大陸地區已經有良好的認知度,在大陸果品市場特別是高端市場有很強的競爭力,去年已經銷售3300多噸,今年檢疫準入的水果又擴大到22種,并且對11種蔬菜、8種水產品也實行準入,并實行零關稅。隨著這些惠臺措施的落實,進入大陸市場的臺灣果品,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品種上都會有極大的豐富。相信隨著兩岸交流的進一步擴大,臺灣地區的水果在大陸地區的前景會越來越好。

              ■供銷總社將組團赴臺采購農產品

              有媒體問:近年來,兩岸農業民間組織的合作與往來為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積累了哪些經驗?

              農業部辦公廳副主任何子陽表示,當前形勢下,兩岸的民間組織進行直接的合作與交流,應該是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兩岸農業合作交流的有益模式,也是一個發展的趨勢。應該說,民間組織具有直接聯系農民、面對市場的優勢,直接代表著農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是更直接的合作,減少了中間環節,信息和政策也能直接傳達到基層的農業生產者,所以在今后的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中,我們也將堅持兩岸民間組織的直接合作。

              楊占科說,作為大陸地區最大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供銷總社,與臺灣省農會等臺灣地區的農業組織的交流和往來由來已久。為了落實惠臺政策,加強與臺灣民間組織的交流,供銷總社等將根據臺灣農民和農民組織反映的情況與要求,適時組織臺灣農產品采購團赴臺采購。目前,組織采購團的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并與臺灣方面進行了初步溝通、協商,力爭早日成行,以達到幫助臺灣農民解決農產品豐產滯銷的問題,同時也為大陸消費者提供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新品種、高質量的農副產品,實現互利雙贏之目的。

              ■農業成為兩岸經濟發展增長點

              在回答記者詢問有關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具體狀況時,何子陽表示,自上世紀80年代末,海峽兩岸開始農業交流與合作以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兩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其中,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都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兩岸開展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何子陽介紹說,1997年以來,福建省福州市、漳州市、海南省以及山東、黑龍江、陜西等省的部分區域先后批準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截至2005年底,試驗區內臺資農業企業已達1800家,合同利用臺資20多億美元,而且臺資農業企業總體經營情況良好,普遍取得了可觀的盈利。今年4月份,農業部、國臺辦批準在福建漳浦和山東棲霞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新的平臺!皟蓞^兩園”成立之后,園區所在地也紛紛出臺了許多鼓勵臺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如廣西玉林試驗區簡化了土地審批手續等等。

              何子陽表示,隨著兩岸農業合作不斷深入,大陸方面將適時出臺一些促進臺灣農業企業和農民到大陸發展創業的政策措施,為他們在大陸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幫助。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妮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