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廣州開鑼,主題為:“加強新興產業合作,提升兩岸競爭力”。與往屆不同,這次在論壇全體大會之前,別出心裁設置了為期兩天的參觀訪問環節。昨日一早,100多名與會代表分成新能源組、節能環保組、文教組,分赴深圳、佛山、江門、東莞等地,深入企業一線,感受兩岸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方面合作的前景和潛力。
新能源篇
在深圳,代表團先后參觀了兩家新能源企業———深圳市創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泰瑪風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這兩家企業的規模不算大,但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
缺乏溝通機制,影響產業布局
創益的“光伏建筑一體化產品”可以代替傳統的建筑用玻璃幕墻,把建筑變成一個小型的“太陽能光伏電站”。這一技術,吸引了一位臺商的注意,他在東莞虎門有一間照明設備生產廠,在進入今天夏季的用電高峰期后,他為每周二的錯峰用電感到苦惱,他希望能夠將一些類似的新能源設備和技術落戶到自己的工廠。
創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李毅坦言,和長三角相比,珠三角更適合他們這樣的創業型企業,因為這里有適合企業從小到大發展的土壤。但他認為,廣東的企業,包括新能源企業在內,都存在與政府分得過開的問題,“喜歡悶聲發大財”。前來參觀的臺灣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教授黃鎮江指出,如果缺乏與企業的溝通機制,政府在對于新能源產業的布局上會受限。
泰瑪則是一家集研發和生產磁懸浮風力發電系統為一體的企業,在創立后的第七個年頭,研發出了第一代產品,F在,企業已經和美國客戶簽下了2億元的訂單,另外的一個大客戶,則遠在北方的遼寧。企業董事長林文奇認為,廣東的市場很巨大,但推廣起來不容易,“還存在著認識問題!
新能源的合作,可先談談戀愛
“美國做什么,臺灣就喜歡跟著做什么!秉S鎮江精辟指出,盡管在全球的新能源產業技術地圖里,廣東和臺灣所處的位置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以代工為主!霸俸玫漠a品,生產線還不是從德國、美國買回來的?”
“第一代落后了,第二代要迎頭趕上!秉S鎮江說,新能源產業的市場其實很巨大,盡管國外已經遙遙領先,但仍有可以發展的空間。他舉例說,以風能、太陽能發電所需的蓄電池來說,臺灣已經在研發它的生產線,而不是局限于生產一塊塊的蓄電池。黃鎮江建議,廣東可以和臺灣合作,跳出代工的微利模式,以核心技術和品牌營銷為主,并肩站在產業發展“微笑曲線”的兩端。
臺灣干布太陽能公司的總經理林江財先生也指出,2009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近五成來自大陸與臺灣,其中臺灣占10%,大陸占到了38%,而全球太陽能產業營收達到385億美金,“你說這市場有多大!”他認為,大陸與臺灣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展開合作,應該首先“將門打開”,像發展男女關系一樣,如果結婚尚早,就先談談戀愛。
對于政府在政策層面上的支持,黃鎮江教授認為大陸政府部門的認識都很一致,關鍵是從政策到真正實施的策略落實上能否有足夠的決心。此外,他也指出,臺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過程中,不能將相關的標準局限在島內,而是應該做到臺灣標準兩岸化,兩岸標準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