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新華社記者)隨著神州八號飛船的返回艙平穩著陸,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圓滿結束。對于中國在航天探索領域再次取得重大成功,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很多專家、學者均表示熱烈祝賀,并從不同角度表達了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的熱切期待。
中國成就令人贊嘆
歐洲航天局國際關系部官員卡爾·博格奎斯特對中國天宮一號與神八飛船交會對接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并認為這一成就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中的重要一步。
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航空航天系統教授弗蘭克·扎載拉指出,此次成功證明中國實施大型太空項目的能力,這一能力遠遠超出西方許多人的預期。
美國太空政策專家、海軍軍事學院教授瓊·約翰遜-弗里茲認為,在太空能力方面,中國已位居頂級航天國家之列。
美國華裔宇航員焦立中說,不管在白天還是夜晚,中國均成功實施交會對接,整個測試完美無瑕。
俄羅斯《航天新聞》雜志的評論員伊戈爾·利索夫表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順利實現“跨越性”發展,其發展速度讓世界矚目。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的約翰·齊,斀淌谡f,中國的成功將鼓勵更多發展中國家著手研究太空科技。
分析原因展望未來
意大利學者扎載拉說,中國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中國早已開始積極準備實施雄心勃勃的航天項目。西方人能做的事,中國人照樣能做到。
俄評論員利索夫指出,除實施計劃的高效率外,中國發展載人航天采取務實態度,合理投入,其“經濟性”讓人稱道。
全球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志17日刊登文章指出,中國航天機構整合各方面資源。而中國經濟不斷增長,是航天研究的堅實后盾。
展望未來,歐航局的博格奎斯特表示,歐航局認為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載人航天方面取得更大進步。
意大利的扎載拉認為,中國的成就為其參與重大國際太空項目鋪平了道路。
俄羅斯的利索夫說,中國具備強大經濟實力,并在航天器交會對接等技術上取得快速進步,這些都預示著中國將為人類探索太空作出更大貢獻。
“正說”“反證” 熱議合作
肯尼亞學者齊,斦f,太空技術是采集數據、服務于人類發展的工具。非洲國家應該充分利用空間技術來快速發展自己。要實現空間技術的發展,非洲需要更緊密地和中國合作。
意大利的扎載拉表示,他所任教的米蘭理工大學已與中國太空研究機構簽署一系列交流協議,交換研究生計劃正在實施中。
美國的弗里茲和焦立中也都表示,希望中美兩國將來能在太空領域合作,在民用太空領域合作符合兩國利益。
《自然》雜志援引歐洲航天局官員菲利普·埃斯庫貝的話說,歐航局非常歡迎與中方合作研究太空。而該刊同期發表的一篇社論指出,目前某航天大國不愿在太空領域與中國合作,該國某議員甚至推動立法橫加阻撓,這種做法會更多地傷害這個國家。各國可通過合作探索太空共同向前發展。(執筆記者:欒海;采訪記者:王星橋、宋晨、耿銳斌、黃堃、任海軍、舒適、報道員伊戈里·謝列布良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