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

        對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

        時間:2011-11-18 10:04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2011年11月3日 交會對接 11月3日凌晨,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對接鎖緊完成。這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翻拍的交會對接瞬間演示圖。 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 攝 

          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題:太空,永無止境的探索——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 

          新華社記者李清華、李宣良、王經國 

          17日晚,神舟八號飛船順利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標志著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朝著實現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最終目標——建立空間站邁出了堅實一步。 

          我們為什么要開展載人航天?人類如何和平利用太空?面臨著來自太空的哪些威脅?深空探測,人類能走多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就這些事關人類命運的宏大命題,與新華社記者進行對話。 

          馬興瑞,1959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他曾經的理想是當一名大學教授,具有學者氣質的他卻走上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最高領導者的崗位。 

          和平利用太空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永恒主題 

          記者: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曾說過,“太空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在地球上無法解決的難題,甚至它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蹦阏J為他的描述已經成為現實了嗎? 

          馬興瑞:和平利用太空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永恒主題。 

          如何應對全球頻發的自然災害?如何改善越來越惡劣的生存環境?如何滿足人們對社會生活的更高追求?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必須解決的三大問題。在解決這三大問題中,航天技術、航天產品和航天服務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1957年以來,全球累計發射了6000多個航天器,包括載人航天器、深空探測器、各種類型的衛星。目前,正常在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有930余顆。從1970年以來,我國自行研制發射了118顆衛星、8艘飛船和2顆月球探測器,一個目標飛行器,目前在軌穩定運行的有60顆。 

          這些衛星為世界各國的國防安全、國民經濟建設、環境災害監測、廣播通信保障、科學試驗和社會生活等多個領域,提供著廣泛而必不可少的服務。

          記者:面對全球頻發的自然災害,地震、臺風、洪水、泥石流、森林火災、海嘯、火山爆發……航天可以做些什么?

          馬興瑞:僅從汶川抗震救災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航天不可替代的作用。

          汶川地震發生后,多顆遙感衛星第一時間對災區情況進行觀測,并與震前對比,來確定地震造成的災害損害程度以及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

          大地震對災區的地面通信網絡、電力設備、交通設施造成了毀滅性破壞,災區失去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系。在抗震救災的緊急時刻,救援部隊攜帶“北斗一號”定位系統終端機和海事衛星手持電話進入災區,通過衛星系統與后方指揮部建立了通信聯系,及時傳送回最新災情和救災進展情況。

          一位氣象局長曾經說:“正是因為有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我們沒有漏報過任何一次臺風,也沒有錯報任何一次臺風登陸的地點和時間,拯救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這是航天技術的巨大貢獻”。

          記者:為了改善越來越惡劣的生態環境,溫室效應、環境污染、土地沙化……航天正在做什么?

          馬興瑞:近年來,遙感衛星實時監控地球南北兩極冰川面積變化情況。根據衛星數據最新研究顯示,格陵蘭島冰層融化速度正在以每年20%左右上升。

          隨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南極臭氧層出現空洞,面積正在擴大。根據衛星遙感監測圖片數據,人們繪制出了地球南極臭氧層圖譜。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2009年發射了“軌道碳觀測者”衛星,試圖搜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精確數據,確認二氧化碳的來源、吸收和消散地點,但是發射未能成功。2010年,美國政府批準未來5年向NASA撥款24億元,專門用于研制并發射該類衛星,來進一步研究全球氣候變化。

          近年來,我國太湖、滇池等主要湖泊環境破壞現象日趨嚴重,環境保護部門正在利用環境衛星的監測數據,對湖泊的富氧化現象進行動態跟蹤評估,為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記者:為滿足人們對社會發展和生活質量更高的追求,航天技術可以帶來什么?

          馬興瑞:數字地球、智慧城市、直播電視……這些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新概念、新技術,都是發展航天帶來的。

          衛星導航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汽車擁有量的劇增、個人活動半徑增大、道路情況越發復雜等,使得衛星導航服務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據國外統計,使用衛星導航后,汽車燃油效率可以提高12%,駕駛員每年可減少行駛約2500公里。在中國,如果30%車輛使用衛星導航和動態交通信息相結合的系統,行駛時間最多可縮短18%,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可減少20%。

          衛星廣播電視通信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高清電視直播、數字音頻廣播、衛星網……衛星廣播電視通信業務正在為人們提供實時的、更加豐富的文化節目,滿足了個性化需求。

          糧食問題已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全球性問題。航天育種產業在農作物的增產上成效顯著,為解決全球糧食危機提供了新的途徑。我國完成了十多次農作物種子衛星搭載育種試驗,搭載了2000多種農作物種子,培育了一批高產、優質的小麥、水稻和蔬菜種子,取得了比原有品種增產10%-20%的效果。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A级毛片成人网站_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_亚洲欧美曰本中文字不卡_菠萝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menu id="siyyr"></menu></label></acronym>

            <p id="siyyr"></p>

          1. <table id="siyyr"><ruby id="siyyr"></ruby></table>
          2.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acronym id="siyyr"><label id="siyyr"></label></acronym>

            <table id="siyy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