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創建年代,清咸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祠堂地址,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二十七號,由臺北后火車站步入大圓環,再順寧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萊國小前右轉進到平陽街,左首即為陳氏大宗祠。門牌雖仍為寧夏路,出入卻要在平陽街;大門柱上分掛兩塊牌子,一為“財團法人陳德星堂”,另一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
陳氏大宗祠主祀圣祖舜帝重華公。陳氏姓源,出自媯姓,虞舜之后。帝舜為黃帝八世孫,以大孝著稱,歷傳凡一百五十馀世,后裔得姓除“媯 五姓”:姚、虞、陳、胡、田之外,尚有袁、王、孫、陸等二十幾個姓氏,因而組成至孝篤親舜裔的宗親團體,陳氏大宗祠大殿,亦稱“舜帝殿”。
帝舜三十四世孫胡公滿,對于陳,稱陳侯,卒 胡,故曰陳胡公,為陳氏開山得姓始祖。胡公四十八世孫,舜帝八十一世孫陳實,東漢時為太丘長,至陳宣帝太建元年(五六九年),追封穎川侯,被尊為穎川始祖。舜帝九十三世孫陳元光,宋封廣濟王,明封開漳圣王。舜帝九十五世孫陳邕,唐賜進士,官太子太傅,后封忠順王。
臺灣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即共同奉祀上述列祖其夫人。如:潁川始祖陳實暨德配荀夫人,開漳圣王陳元光暨德配種夫人,忠順王陳邕暨德配趙夫人等神位。陳氏郡號多達六個,但以潁川的后人最眾,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是大多數陳姓人家的望田地,但潁川的“潁”字,今多被誤寫為“穎”,正確的寫法應如德星堂所刻之“潁水神鄉”的“潁”。 |
| |
清咸豐十年(一八六○年),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仰山”、及ix蜢學海x兩書院之馀,每念臺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拜祭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于舊臺北城內文武街文武廟的東鄰,興建德星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者,臺北市陳氏祠堂 也因此命名“德星堂”。在臺南市永福路另有一座陳氏家廟,叫做“德聚堂”。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侵占臺灣,臺北文武街宗祠土地被強行征用為武德殿,及建造臺灣總督府(現今“總統府”),陳氏祠堂等同遭拆除。族人頓時祭拜無所,嗣經不斷地據理力爭,日本人才同意以大稻埕寧夏路現址土地交換,于是在1912動工重建新祠,歷時兩年方告落成,除了恭迎先祖三神主歸座外,并再進奉圣祖帝舜重華公。當時的臺灣總督,還贈匾一方“漢唐柱石”以為紀念。 德星堂重建后,便經兩次大修,一次為1935年,一次為1956年。第二次大修完成時,陳故“副總統”辭修先生,特書匾“紹德貽徽”存念。溯自奉祀、建祠,以迄重建現祠,已屆滿一百二十七周年。這在臺灣固然不是最古老的一座祠堂,卻是最壯觀的家廟之一。 臺北陳氏祠堂,系由著名工匠陳應彬主持設計建造,且為陳應彬早期的代表作;坐落于臺中市國光路的林氏宗廟,亦是彬司杰作。陳氏祠堂整座殿宇美輪美奐,格局特殊,為兩殿兩廊兩護室式,三川殿面寬三間,入囗石雕龍柱一柱盤抱雙龍,這種格局雙柱盤雙龍景觀,在臺灣尚屬初次出現。前殿於1914年才完工,系兩層式太子殿,本地也是不多見。其后點金柱刻,有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石柱,顯為未遷建前的舊物。祠堂最大的特色,是三川殿假四重,即歇山式假四垂頂,排樓面直頂上檐,架內三通三瓜,形式嚴謹具有美感,各重建結構之構材飽滿有力,此即陳氏宗親不惜鉅資,遠自福州聘清名匠,并自內地采購建材,精心砌筑出的杰作。 |
·神龕第一聯 補聞喜,還太丘,惠韶光風周兩地: 辟漳州,建南寺,負扇仗鉞壯千秋。 ·神龕第二聯 其事業,由六經得來,詩書禮樂,易象春秋,將相勛名歸道德; 大學問,從五倫做起,孝弟節廉,仁義忠信,圣賢訓誥炳日星。 ·大殿楹聯第一聯 箕裘令子,袍笏文孫,穎川郡,鳳毛世胄: 南國旌旄,東宮衣?,李唐時,虎拜玉庭。 ·大殿壁聯 德澤紹虞廷,世代流芳,封王侯昭郡國; 星辰聚奎府,瑞光遠映,為將相耀漠唐。 ·大殿楹聯第二聯 太邱道廣,為世儒宗,唐代繼名賢,緯武經文,績著鷹揚開鉅郡: 穎水地靈,蔚茲望族,稻江崇廟祀,承先啟後,謀貽燕冀樹宏基。 ·大殿門聯第一聯 文范古儒宗,當涂瀛林,三長齊譽; 神堯老柱國,開漳筑寺,二杰同祧。 |

 | |
 |
·大殿門聯第二聯
史稱漢末高賢,太尉司徒,群公讓位;
天毓吾家名世,將軍宮傅,亙古齊光。
·大殿前廊檻聯
道德冠公卿,禮義化強梁,炎漢出群重望:
將軍知州事,太傅加王爵,皇唐破格殊恩。 | |
·丹墀楹聯第一聯
聞喜太邱沾雨露:
閩漳南院薦秋霜。
·丹墀檻聯第二聯
季漢斗山唐柱石;
東瀛流派潁淵源。
·丹墀楹聯第三聯
三君翊漢光喬梓;
二阮扶唐駕竹林。
·丹墀檻聯第四聯
潁川郡,父子三杰;
漳江軍,叔侄二難。
·前殿廊楹聯第二聯
太史奏奎府,流輝五百里,真人薈萃;
盛唐顯霞漳,遺烈八十秋,將相綿延。
·前殿門聯第一聯
奎府聚五星、地符人瑞;
漳州開二閣,名冠皇唐。 |
 | |
 |
前殿大門這一幅對聯,其掌故很有意思。按寧夏路過去是山地平埔族雞母萃社之故地,日據時代把雞母萃改為奎府,故聯句上才有“奎府聚五星”,大殿古匾亦有“星聚啟祥”等字樣。至于“漳州開二閣”等文詞,當指唐朝開拓漳州的陳元光。臺北的陳姓,祖籍隸屬泉州府者占大多數,而德星堂既以全臺陳姓大宗祠為號召,自不得不將漳州府陳姓包容其中。 陳姓宗支遍布海內外,居住在臺灣地區者,根據1978年統計,即達一百八十五萬馀人,約占全臺灣人囗的百分之十一,為此地第一大姓。所以臺灣民間有句諺語,有道是“陳林半天下”,一點也不差。散居各地的陳氏宗人,深深體念“服雖盡而長幼自如,屬雖疏兩宗盟不改ⅹ之義,都能踴躍前來祠堂,參加春冬祭典。春祭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冬祭則為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屆時只要是陳家一分子,不分男女老少,也不論籍貫宗派,大家聚集一堂,頂禮膜拜,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尊宗敬祖、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 誠如德星堂右邊門聯所說”萬派眉源,千枝一本“,到了祠堂,頂著子孫燈斗大的”陳“字,大家都算是一家親。 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已成為海內外陳姓宗親的情神堡壘,及臺灣地區唯一的“舜帝殿”,建祠歷史悠久,臺灣當局明令列為三級古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