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親手繪戰旗 首樹武昌城 趙師梅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上發動的武昌起義,經過一夜的拼死戰斗,一舉攻占了湖廣總督衙門。十月十一日上午剛過,突然漢陽門和鐘鼓樓前歡聲雷動,人如潮涌,原來是漢陽門城樓上和鐘鼓樓頂,各豎起一面十八星大旗。
約在起義的半個月前辛亥革命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革命團體共進會的領導人劉公在曇花林住所,把我和陳磊(陳潭秋的哥哥)、趙學詩(我的胞弟)三個共進會成員邀去,要我們繪制革命戰旗十八星旗,以備起義使用。我們三個當時就讀于武昌中等工業學校,陳磊是機械系學生,學詩與我是電機系學生。我們都能繪圖并有繪圖儀器。劉公說明了尺寸要求,并向我們闡明了圖案的含義;紅地和黑九角星象征“鐵血”,就是說革命必須使用武力,以熱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黑九角星內,外角上共有十八顆金黃色的圓星,代表關內十八個行省,意味著這是一次民族大團結的革命。同時,要求我們找一家可靠的裁縫店,秘密縫制二十面。三天之后,共做成了八面,但其中兩面的旗桿尚未做好,所以我們先將六面大旗,送到武昌小朝街八十五號起義軍總部。
十月九日,革命黨領導人之一的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十四號共進會機關內裝置炸彈,不慎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來,大肆搜查,并將革命黨的有關文件、書信、名單統統抄去 。同天晚上武昌小朝街總部被抄。十日凌晨,袁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就義。消息傳開,革命黨人人人自危,就連縫制十八星旗的裁縫店老板,也棄店而逃。
武昌首義成功后,代表清朝封建統治的黃龍旗,從此在武昌絕跡。但是,革命黨自己準備的十八星旗,已被抄去,一時趕制不及。于是,革命黨領導人鄧玉麟、蔡濟民等找我,問有何辦法。我說,尚有兩面藏在裁縫店里。大家歡喜,急忙趕到裁縫店,但見該店門戶深鎖,人去店空。又派人多方尋找裁縫店老板,終于使這僅存的兩面十八星戰旗,很快地飄揚在武昌城的上空。
一九一四年,孫中山從湖北選拔二十四名青年分兩批出國深造,我在首批,被分配到美國留學。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是第一批,被分配到英國留學。我在美國讀了一年小學、三年中學、四年大學。大學畢業后,又在工廠里做了一年工。一九二二年中山先生領導北伐,我急于參加革命斗爭,回到了上海,見到中山先生。先生勉勵我們,把所學的知識用于中國的建設,我被分配到武昌國立高等師范學校(武漢大學前身)教數學、物理。一九二四年,我在湖南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任主任,并被授予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批“教授”職稱。
辛亥首義,已九十周年,緬懷當年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慷慨悲歌,令人崇敬。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大業,已經繼續發展,我雖年近九旬,仍愿竭盡余年,為祖國多作貢獻。
(來源:湖北電視臺網站)
編輯:齊曉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