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6日下午17時,記者在紫陽路155號見到了熊秉坤之子、年逾80歲的熊輝老人。談到“熊秉坤并非打響武昌首義第一槍之人”的觀點,老人笑著打開了話匣子。
“爭‘第一槍’并非為名利”
熊輝介紹,按馮天瑜教授的說法,從時間先后來看,其父也承認是程定國開的第一槍。但“第一槍”這個稱號,單純地在時間上認定,意義并不大,還得考慮其歷史意義和價值。
熊輝說,有關孫中山稱其父為“首義第一槍”的文字記載至少有三處。1914年熊出訪日本,孫中山曾向在場人介紹:“這就是武昌首義放第一槍的熊秉坤同志!”孫對“第一槍”的認定是宏觀的,和馮天瑜從時間上認定的“第一槍”不同。
熊輝認為,在工程八營起義前,輜重營就已在城外塘角放火,但歷史上最后把工程八營的起義定為“武昌首義”,也是因為其在起義中的意義、作用更大!耙虼,當時任工程八營正目(班長)的父親,無愧‘第一槍’的稱號!
“我和父親如此看重這一稱號,并非為名利,而是為了維護孫中山的觀點!毙茌x老人說。
“爭論是好事,歷史越爭越明”
熊輝說,辛亥革命85周年時,他曾和一批從臺灣來到武漢的首義后裔,一起參觀了首義舊址。在紅樓參觀時,導游向他們介紹,首義第一槍并非熊秉坤所打,結果隨行的首義后裔們一片嘩然,紛紛質疑導游。
“爭論是好事,歷史就是越爭越明!毙茌x說,實際上他和馮天瑜教授私交不錯,經常有聯系,而對馮教授的質疑,他很歡迎。
他認為,歷史作為過去的事情,只能靠一些只言片語和文字記錄來考證,有出入是正常。如果后人不停地對前人的歷史提出質疑,肯定能讓史實更加貼近真實!笆菍Φ腻e不了,是錯的對不了!